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曾挑戰思科,現在是紫光股份“印鈔機”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呂江濤

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計算、存儲、網絡、5G、安全等全方位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整體能力的公司,目前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1000件,而且其中90%以上都是發明專利。2020年上半年,新華三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

就是這樣一家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名字卻略顯怪異,那是因為新華三與華為和3COM公司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自成立後該公司的控股權幾度易手,最後成為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體系內的重要子公司。

生於憂患,曾是思科的競爭對手

思科(Cisco)曾經是網絡基礎設施的代名詞,在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度做到了誰都離不開它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在網絡泡沫的高峰期,思科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股票市值最高超過5000億美元。

如此強大的思科,如果說還能有對手讓他感到不安,那麼這個對手非新華三的前身華三(H3C)莫屬。2003年才成立的華三,到2011年已經能夠在全球交換機市場佔據一定的份額,且呈現穩定增長勢頭。雖然此時思科仍佔據絕對優勢,但當時僅有8年曆史的華三,已經完成了其首席執行官鄭樹生的目標:“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個特長,這個特長就是專注,華三希望基於IT領域,成為全球除了思科之外的第二選擇。”

而到了2014年,華三已經擁有8000名員工,多項業務在中國市場牢牢佔據第一名的位置。

資料顯示,成立初期,華三是由華為絕對控股,脫胎於華為數據通信部。2003年11月,3Com公司(思科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通過配股方式,取得了華三49%的股權。

此時也正是華為與思科之間官司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

2002年6月份,華為首次正式亮相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電信設備展,展示的數據產品性能與思科產品相當,但價格卻比對手低20%到50%。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總裁從美國來到中國深圳,正式提出了華為侵犯思科知識產權的問題,並於2003年初提起訴訟。2003年1月23日,思科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提起訴訟,指控華為及其美國子公司Future Wei盜用部分思科的IOS(互聯網操作系統)源代碼,應用在其Quidway路由器和交換機的操作系統中,對思科專利形成至少5項侵權。

2004年7月份,雙方達成最終和解協議,終止各自提出的訴訟及反訴訟請求。據媒體報道,華三公司的成立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和解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案中,時任3Com公司的CEO 布魯斯·克拉弗林也曾出庭作證,提供了對華為有利的證詞。

在與思科的官司和解後,華為於2006年年初將華三2%的股份轉讓給了3Com公司,後又於2007年3月份將其所持的華三49%的股權也賣給了3Com公司,轉讓價為8.82億美元。

幾經易手,終成中資控股公司

頗據戲劇性的是,出售華三49%股權所得的8.82億美元資金,讓華為有了更大的資本順利地渡過2008年這場始於美國並席捲全場的金融危機,但3Com公司卻在2009年被惠普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最終沒能挺過這場危機。收購完成後,華三也順理成章的進入惠普大家庭。

華三在成為惠普體系內的一員之後,仍舊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且在惠普的銷售渠道和服務渠道下,華三的海外市場份額增長也非常快。

但惠普入主後,與華三的原管理層相處的並不愉快,這才有了後來紫光股份收購華三51%的股權。2015年5月份,紫光股份公告稱,擬以不低於25億美元的價格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H3C Holdings Ltd)發起收購,主要標的是其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香港華三”不同於此前的惠普子公司華三,前者相比後者多出了惠普服務器業務等多項資產,按照官方說法是“新華三”。

根據紫光股份當時的公告,惠普將在香港華三51%股權交割前,完成對香港華三的業務整合,將其持有的與服務器及存儲器硬件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相關的業務及資產、昆海軟件100%股權、天津惠普100%股權轉移至香港華三。

2016年5月4日,紫光股份才公告表示完成對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51%股權的交割手續,華三通信正式整合為“新華三”,納入紫光股份合併報表範圍。紫光股份還表示,新華三將憑藉紫光的多元資源、資金實力與科研優勢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其在全球企業網絡、雲計算、大互聯、超融合架構、存儲等市場具備的領先優勢也能夠助力紫光股份向世界最全面和領先的IT服務平臺型企業加速邁進。

新華三也確實沒有辜負紫光股份的期望,迅速成為該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和業績增長點。

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紫光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55.5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6%和4.21%。新華三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可見,新華三目前已經成為紫光股份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說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也不為過。

脫胎於華為的新華三經歷了多次身份轉換,終於又成為了中資控股的公司。而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雖然控股權幾經易手,但新華三的身價卻越賣越高,而且其業務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做越大,直到成為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國內外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