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小棉襖”很重要,疏忽大意或會害了孩子,3個方法供你參考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常言道:“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女孩子由於天性比較敏感,比較體貼,在生活中相比較於男孩子的大大咧咧無拘無束,總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爸爸媽媽的情緒,會比男孩子更親近父母,更愛撒嬌。

男生的性格在我們國家的傳統教育下,通常都是比較含蓄內斂的,再加上基因遺傳影響,“神經比較大條”就算遇到什麼事情也不會也不好意思跟自己的父母傾述。在男孩子眼裡,男生就是需要頂天立地的,扛起生活才算男人!

記得之前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朋友帶上了自己的兒子,期間那孩子話很少,就是乖乖的跟在我們身後。朋友一直跟我抱怨說以後還是得生個女兒,女兒才貼心,才溫暖,不像男孩子那般調皮害羞。聽著朋友的話我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在這時朋友的兒子卻說:“媽媽你要給我生妹妹嗎?沒關係,只要你喜歡,我不介意的。”

孩子的話讓我和朋友有些吃驚,我們大抵都沒有想到小小年紀的孩子能說出這些話。


其實我倒是很能理解朋友的想法,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地位也逐漸趨於平等。舊時的男尊女卑現在也逐漸改善,再加上舊時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現在我們國家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在此情況下,許多家長都開始擔憂兒子未來的婚姻問題,再加上女兒本身的優勢,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個女兒。

有個女兒固然是好事,可是由於女孩子通常比男孩子更加嬌弱,更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家長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物力財力。

女孩子保護不好,教育不好,受到傷害,後果往往是大家不敢想象的。


鄰居家有個小女孩,由於家庭條件不好,又是單親家庭,所以都是和自己的爺爺奶奶一起住。孩子的爸爸在外工作養家,很少回來,再加上本身父愛就比較莊重,父親通常比較嚴肅,也就導致了父母間嚴重缺乏溝通,親子關係也不好。

至於孩子的媽媽,在和孩子的父親離婚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看過孩子。

後面那孩子上了鎮上的一個初中,揹著家裡人偷偷談起了戀愛。在孩子初三的時候,有一天那孩子身體不舒服,老師便帶她去醫院檢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那孩子已經有寶寶了,老師於是打電話叫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將那孩子接回了家。


後面的故事,便是那女孩子被父親打了一頓,然後早早地和那個男孩子輟學結婚了。

在同齡人還在生活在學校,活躍在課堂上的時候,小小年紀她已經扛起了生活的重擔,成為了一位母親,而她的人生,也就只能這樣了……

這個孩子的事情是悲劇嗎?毫無疑問,是的。孩子原本大好的人生就這樣白白葬送了,或許家長再關心一點,或許她沒有出生在那種家庭,或許家裡的教育方式不是這般,一切都會不一樣。

這也就告訴我們,家長在與“小棉襖”相處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護孩子,更要教育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只會毀了孩子原本的大好人生。


這也就要求,家長們在孩子相處的過程中:


1,保護孩子:

曾經有一位父親說過,自從我有了女兒做了父親,那麼我便做好了進監獄的準備。作為家長,保護孩子的安全是自己的義務與責任,但除此之外,對孩子的教育更是義不容辭的。

女孩子由於天生力量沒有男性強大,再加上女孩子的生理結構,外貌等等尤其容易受到傷害,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要在相應的階段給孩子講述相應的生理知識。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做一個自尊自愛自強的人。

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生理心理都會發生變化,會對異性產生好感,可能會早戀。家長在這個時期就需要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千萬不要因為不好意思造成了悲劇。


2,關心孩子:

關心孩子自然很多家長都能做到,但是關心孩子遠遠不是簡單的噓寒問暖。由於女孩子心思比較細膩比較敏感,家長就需要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平時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就要多和孩子聊天,多溝通,多瞭解孩子的想法。要在孩子煩惱的時候傾聽她的心事,然後加以引導。

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孩子多見世面。可以多出去玩,出去舉行親子活動,還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學習一些課外興趣。這些興趣不僅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3,寵愛孩子:

家長們要注意了,寵愛孩子並不是溺愛,家長要注意尺度。溺愛孩子會讓孩子恃寵而驕變得任性,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裡的寵愛孩子意思是,家長不能讓孩子缺愛,要儘量給孩子好的生活,對於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考量後進行滿足,儘量不要讓孩子羨慕別人,產生心理落差從而變得自卑。

缺愛的女孩子很容易別人給顆糖就以為是整個世界,所以家長在對女孩子物質方面要一定要儘量的滿足。


最後,希望每個女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庇護下健康快樂的長大,也希望每個女孩子都能成為父母心中的“小棉襖。”

家家有本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