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些“行話”,你也能做品茶專家!

有這樣一個笑話:

兒子問在喝茶的爸爸,我為什麼要讀書?

爸爸回答說,你讀了書,喝這茶後就會說:“此茶口感飽滿純正,入口即化,隨之而來的是持久的回甘,茶湯橙黃透亮,幽香如蘭,韻味十足,是茶中的佳品。”

而你沒讀書的時候就會說:“好喝!真TM的好喝!”

這就是為什麼要了解品茶術語最好的理由!

有的人喝了幾十年的茶,卻說不出個所以然,那是因為他沒有學習品茶的術語。有的人品茶時滿口術語,給人感覺很懂茶、很專業。

學術語,並不是為了吹牛顯擺,而是真正把茶喝懂了。把茶的特點描述並記憶下來,加強對茶的理解。

學一學,慢慢的你也能變成專品茶專家哦。

幹茶

主要關注幹茶的外形、色澤、勻整度等。

油潤 | 幹茶色澤鮮活,光澤好

枯暗 | 色澤枯燥,無光澤

調勻 | 葉色均勻一致

花雜 | 葉色不一,形狀不一

緊實 | 鬆緊適中,掂量較重實

粗松 | 茶條粗且卷緊度較差

湯色

主要關注茶湯的顏色、亮度和清澈程度等。

深 | 茶湯顏色深

淺 | 茶湯色淡似水

暗 | 色澤暗淡,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清澈 | 清淨、透明、光亮、無沉澱物

鮮明 | 新鮮明亮,此術語也適用於葉底

明亮 | 茶湯清淨透明,通透度好

混濁 | 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

香氣

主要關注香氣的純度、高低、類型、持久度等。

低 | 低微,但無粗氣

高香 | 茶香高而持久

純正 | 茶香不高不低,純淨正常

鈍濁 | 滯鈍不爽

悶氣 | 沉悶不爽

粗氣 | 粗老葉的氣息

青氣 | 帶有青草或青葉氣息

高火 | 微帶烤黃的鍋巴或焦糖香氣

陳氣 | 茶葉陳化的氣息

滋味

主要關注滋味的純度、鮮度、苦澀感、是否回甘等。

粗 | 粗糙滯鈍,口感不細膩

苦 | 入口即有苦味,後味更苦

澀 | 茶湯入口後,有麻嘴厚舌的感覺

回甘 | 回味較佳,略有甜感

濃厚 | 茶湯味厚,刺激性強

醇厚 | 爽適甘厚,有刺激性

濃醇 | 濃爽適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濃厚弱而比醇厚強

醇正 | 清爽正常,略帶甜

醇和 | 醇而平和,帶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強

平和 |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淡薄 | 入口稍有茶味,以後就淡而無味

青澀 | 澀而帶有生青味

熟味 | 茶湯入口不爽,帶有蒸熟或悶熟味

陳味 | 陳變的滋味

高火味 | 高火氣的茶葉,在嘗味時也有火氣味

老火味 | 近似帶焦的味感

葉底

主要關注茶葉的嫩度、色澤、勻度、舒展程度等。

勻 |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均勻一致

雜 |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澤等不一致

細嫩 | 芽頭多,葉子細小嫩軟

柔嫩 | 葉片摸起來嫩而柔軟

柔軟 | 手按如綿,按後伏貼盤底

嫩勻 | 芽葉勻齊一致,嫩而柔軟

肥厚 | 芽頭肥壯,葉肉肥厚,葉脈不露

開展 | 葉張展開,葉質柔軟

粗老 | 葉質粗梗,葉脈顯露

瘦薄 | 芽頭瘦小,葉張單薄少肉

薄硬 | 葉質老瘦薄較硬

破碎 | 斷碎、破碎葉片多

鮮亮 | 鮮豔明亮

暗雜 | 葉色暗沉、老嫩不一

本文介紹的是基礎和相對比較標準的術語,初學者在喝茶時可以慢慢體會這些感覺。

當然,坊間也有一些玄乎的聽起來很厲害的說法,什麼“茶氣”“喉韻”“體感”。而這些說法其實沒有人能說清楚到底是什麼,帶有忽悠的成分,初學者很容易被迷惑,建議還是先從標準的術語學起。

學會這些術語,下次喝茶的時候,也試著把品茶的感受描述下來,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