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真相,不只有歷史書上那麼簡單

歷史是慘痛的,但是更慘痛的是對歷史的遺忘。


前幾天,防彈少年團榮獲2020 Van Fleet Award(範弗裡特獎),隊長髮表獲獎感言時,像是認爹現場一般。

永遠記住兩國(韓美)共同經歷的痛苦和男女軍人的犧牲……


韓國甘願做兒子這事咱管不著,但中國粉絲瘋狂給這個男團洗地,我著實想不明白為什麼。

我不知道韓國的歷史書上,對於這場戰爭是怎麼定義的,但是我想跟這些粉較個真。

韓國給防彈少年團,到底頒了個什麼獎?

範弗裡特獎,起源於朝鮮戰爭中,美國為了速戰速決,實施慘絕人寰的彈藥量:


每秒鐘六發炮彈,轟炸密集,山頭都能炸低兩米。

美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而當年硬生生地抗下所有槍林彈雨,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正是中國解放軍戰士!


可以說,粉絲為這個男團洗白,就是踐踏在烈士們的屍體上狂歡。


如果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可以看看下面這個老人。


他叫塗伯毅,89歲。



這個因為臉部大面燒傷毀容的老人,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的一員。


我們今天的安逸生活,就是像塗伯毅一樣,成百上千的抗戰英雄們拿命換來的。

歷史在他們身上,留下了刀疤和槍子。


為了人民,為了國家,他們從不曾後退。


1931年,塗伯毅出生在四川省雲陽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

新中國成立後,一系列政策的改革,讓農民翻身當家做主人。

所有的改變,都讓18歲的塗伯毅,堅定了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決心。

可安逸的日子才沒兩天,中國就迎來了第一次考驗。

1950年,朝鮮戰爭全面爆發。

一場本該是朝鮮半島的內部戰爭,卻先後受到蘇聯和美國的插手。


事態發展愈演愈烈,這已經不再是局部戰爭那麼簡單。


而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


按理說,中國本不應該參與,但美國下作的手段,不斷觸及著我們的底線:


美軍在中國丹東地區狂轟亂炸;

甚至把美國第七艦隊,大張旗鼓地駛進臺灣海峽。


這不明擺著幫韓國打完朝鮮,就要把槍口對準中國。

很明顯,如果我們不支援朝鮮,中國勢必遭殃。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抗美援朝,這仗中國必須要打!

就這樣,年僅19歲的塗伯毅,扛著大旗跟隨志願軍橫渡鴨綠江,踏入了朝鮮的戰場。

這恐怕是有去無回的選擇,然而每個人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可1949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拿什麼跟別人打?

沒有坦克,沒有大炮,沒有裝甲車,沒有空軍支援……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裝備,就是二戰之後從日本、英國等國家繳獲的輕武器。

武器混雜,連彈藥補給都相當困難。

第一批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士有25.5萬人,而每個士兵,最多隻能分到40發子彈。

僅僅40發子彈啊,一梭子就沒了。

在美國軍隊眼裡,我們就是一群自不量力的忠業。


裝備差也就算了,北方惡劣的天氣環境,更是加大了作戰難度。

寒氣逼人,冰封大地。

無數的將士,在零下三十多度酷寒中穿著薄棉衣甚至單衣,冒著冰雪衝鋒。

在長津戰役中,根據美國公佈的資料顯示:


美軍傷亡7000多人,其中陣亡及失蹤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就連裝備優渥的美國軍隊,都無法在這場嚴寒中全身而退。


可想而知,穿著單衣的中國志願軍,面對的是地獄般的折磨。

在《決戰朝鮮》中,作家李峰採訪老兵時,有這麼一段回憶:

當軍號聲再一次響起來的時候,一部分戰士卻化為了冰雕,永遠也無法再次站起來了。



後備物資跟不上,直接導致志願軍穿不暖,更吃不飽。

唯一能進食的,就是一兜乾巴巴的炒麵。

挖一點雪,抓一把炒麵放在嘴裡捂著。


等炒麵捂溼了,再嚥下去。

戰士們就這樣一口炒麵一口雪,堅持戰鬥。

只要衝鋒號響起,將士們就會用盡全身力氣扣動扳機。

就是在這種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中國抗美援朝竟然取得了勝利。

在國際輿論中,中國的抗戰表現堪稱奇蹟。

勝利的背後,是前仆後繼的將士,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當時中國的國際形象,就是個弱雞。

就算中國派兵,美軍也根本不放在眼裡。


司令麥克阿瑟甚至公然叫囂,要在聖誕節前佔領整個朝鮮。

89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塗伯毅,回憶起了70年前,將士們這段視死如歸的對話。

讓不讓敵人過好聖誕節?

不讓!

那怎麼辦?

打仗!

好!



大戰一觸即發。

美軍憑藉先進的裝備,派出大量飛機對志願軍陣地,進行地毯式轟炸。

短短43天,在陣地面積不過3.7平方公里的志願軍高地,傾瀉190萬發炮彈。

塗伯毅跟隨戰友埋伏在山坡上,敵機在他們頭頂上來回盤旋,突然朝他們的身上投下凝固汽油彈。

絲毫沒有給塗伯毅反應的時間,頓時周圍一片火海。

吞吐的火舌,貪婪地舔嗜著塗伯毅。


導致他全身上下大面積燒傷,連滾帶爬跌進了石洞裡。

跟塗伯毅一樣,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和反擊能力的中國志願軍,只能暫時蜷縮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


忍受炮火的攻擊,互相呼喚戰友的名字,確保對方還倖存。

在這場戰役當中,還有一個老兵。

他叫蔣誠,1928年生,重慶人。

在敵軍槍林彈雨的轟炸下,蔣誠不幸中彈,右腹部腸子被炸出體外。

股股鮮血順著傷口,止不住地往外流。

在沒有軍醫跟隨及時治療的情況下,蔣誠必死無疑。

但是他忍著鑽心的疼痛,自己硬生生地把腸子塞了回去。


只是簡單包紮後,立刻重返戰場。

他憑著驚人的毅力,用重機槍殲敵四百餘名敵人、擊毀敵重機槍一挺。


甚至奇蹟般地用機槍擊落敵機一架。

他的舉動,給戰士們鼓足了士氣。

經過輪番轟炸,完全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高地上,竟站起了一排顫顫巍巍、搖搖晃晃的中國將士。

他們高舉手榴彈,雨點般地朝敵軍扔去。

激烈的正面交鋒,雙方傷亡慘重。

在清理戰場的時候,卻看到中國志願軍屍橫遍野。

有的將士因汽油彈身上著了火,他們把槍一摔,絲毫不顧及火焰灼燒的疼痛,向敵人身上撲去死死地抱住,同歸於盡;

有的將士手裡緊握手榴彈,被他炸死的美軍腦漿迸裂,塗了一地;

還有的將士,嘴裡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



中國志願軍,扛下了範弗裡特式的轟炸,成功將美軍擊退三八線以南。

抗美援朝的勝利,給了中國敢於向西方世界重拳回擊的底氣。

而代價,卻是18萬名烈士付出了鮮血和生命。

戰爭留下的傷痛,改變了倖存者塗伯毅的一生。

大面積燒傷的他,被立即送到長春治療。


戰友和醫務人員一整年都不敢讓他照鏡子。

塗伯毅趁大家不注意,偷偷跑到醫院的一處水塘。


看到自己滿臉傷疤的臉,頓時崩潰:

我連死了的心都有了,以前的我可是一個帥小夥呀,現在卻成了一個醜八怪。


這麼多年過去了,老兵塗伯毅再次回想起這段記憶,依然哽咽。

那一年,他才20歲啊。

18歲的塗伯毅(左)


抗美援朝的戰爭,倖存下來卻悲慘度過晚年的,不只有塗老前輩一人。

周全弟,1934年生,在零下40度的大雪中潛伏三個晝夜,喪失了行動能力的他,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僅靠冷凍肢體就做了切除四肢的手術,昏迷7天7夜;

王大本,1923年生,參加抗美援朝作戰,戰鬥中子彈貫穿頭部,至今仍留有彈片;

楊出煥,1928年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炮彈擊傷腰椎,終生殘疾……



我在延邊的一位同學,他的爺爺就是曾經抗美援朝的老兵。

去年大閱兵,他的爺爺坐在電視機前哭了一天。


拿著一瓶酒邊哭邊倒,嘴裡不停地念叨著:

要是我們早點有這些東西,你們就不會死了。


抗美援朝戰爭,在這一代人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而今天,他們卻正在被人遺忘。


那名憑一己之力殲敵400人的蔣誠,38年之後因為一筆2400元的債款,再次被人提起。

1983年,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逐步走向正軌。

當地政府正打算修一條鐵路,55歲的蔣誠踴躍報名,自費參與修建鐵路。

可蔣誠哪有什麼錢,但建設祖國,他也想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於是從當地信用社裡貸款了2400元,全部拿去修建鐵路。

轉眼貸款到期,信用社要求他返本付息。


無奈之下,他只能變賣了兒子的婚房,才勉強還上了貸款。

就是這麼一名革命老兵,就算戰爭結束,也時刻不忘為國效力。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蔣誠右側腹部的疤痕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每一個國人對這句歌詞的記憶,深入骨髓。

可那些曾經為我們浴血殺敵的老兵,不應該被拋之腦後。

今天中國的強大,少不了每一個革命烈士的犧牲。

他們當中,誰不願意留守在家鄉孝順父母、照顧妻兒。

沒有人不害怕戰爭,不恐懼死亡。

但總是有人,毅然決然地放棄生的權利。


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民族的英雄。

讓人感到心酸的是,如今僅存的2.6萬老兵,正在悄然離去。

他們孤獨寂寥的晚年生活,無不讓人動容。

站不起身,舉不起槍。

直到今天,我還清楚地記得。


當年歷史老師,向我們講述這場戰爭時的義憤填膺。

誰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是他們啊,是這群志願軍所有將士和老兵!

一次次擊退敵人的是他們;

用血肉鑄成鋼鐵長城的是他們;

面對飛機和大炮遲遲不退的,還是他們。


戰爭雖然過去了70年,但是烈士和老兵們的精神,應該被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銘記。


面對他國的侮辱和挑釁,我輩青年可以驕傲地喊出: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作者 勇博啊

資料來源: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百度百科|塗伯毅;蔣誠;

重慶日報|《傳奇老兵,永不退色》;

李峰《決戰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