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分裂勢力加宗教衝突,看似統一實則散裝,矛盾重重的印度內政

一、

1984年10月3日,這一天對於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和印度歷史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天。

這一天本來風和日麗,英迪拉·甘地按照日程安排要去接受英國電視臺的訪問,可就在她剛出官邸的瞬間,英迪拉·甘地被她的保鏢先用手槍打了幾槍,然後又被另一名事先埋伏好的保鏢用衝鋒槍連續掃射了30多發。

英迪拉·甘地當場死亡。


英迪拉·甘地和她的父親尼赫魯

一般來說,各國政府首腦身邊的保鏢都會選用出身清白,政治可靠的人來擔任,但是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卻被自己長期相處的保鏢連續掃射幾十發子彈,這是道德的扭曲還是人性的淪喪?

其實保鏢殺害英迪拉·甘地的原因也不復雜,不是保鏢被敵對勢力收買,而是因為1984年6月英迪拉·甘地下令印度軍隊攻打併破壞了錫克人的聖地金廟,而保鏢正是錫克人。保鏢刺殺英迪拉甘地是為了自家的聖地報仇

那英迪拉·甘地為什麼要攻打錫克人的聖地呢?還不是錫克人又鬧獨立。


被破壞的金廟

二、

這一段時間印度在我國的網絡上存在感很強,但是很多人對印度其實沒有多少了解,網絡上也流傳著不少關於印度的臆想和謠言,把人帶偏,讓大家對印度的誤解更多。

印度在我們印象中都是以一個統一的國家形象出現,但其實印度是散裝的,如果真要評價印度現在的社會結構,現在的印度社會結構和我們的民國時期很像。

印度的確是有一箇中央政府,但是這個中央對地方的影響力有限,印度的上層和民國一樣,也大多是接受過歐美精英教育的人,但是印度基層依然受傳統的種姓文化影響,中小地主遍佈,所以印度想搞基建光是徵地就步步艱難。

印度現在流行大約1651種語言,其中登記為官方語言的是22種,一個國家內部的人互相交流都很困難,可想而知印度內部的割裂有多大。就是因為各地的語言太多,所以印度才推行英語,這樣最起碼保證印度各地受過教育的高種姓可以互相交流,能維持一個表面的統一。

印度最讓他們中央政府頭疼的事,就是在印度最少有四個地方分裂勢力。這四個分裂勢力從英國人退走、印度建國就開始鬧,一直鬧到現在,所以印度中央政府的領袖不好乾。

三、

第一股分裂勢力是旁遮普的錫克人,就是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那個男人包大頭巾留大鬍子的民族。錫克人鬧分裂的原因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印度中央政府對他們瘋狂搜刮,在當地大量低價收購糧食。錫克人所在的旁遮普邦本來盛產糧食,因為印度中央政府的搜刮,還引發了錫克人的饑荒,這種暴行引發了錫克人的普遍不滿。


另外英迪拉·甘地為了選舉拉選票對錫克人亂許諾,說她登臺允許他們自治,但是英迪拉·甘地上臺以後,錫克人認為自己應該獨立建國,所以印度中央政府和錫克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導致雙方的武裝衝突不斷升級,乃至英迪拉·甘地下令用重兵攻佔了錫克人的聖地金廟,最後錫克人為了自己的聖地開槍打死了英迪拉·甘地。現在雖然錫克人的獨立運動不顯著,但是仇恨的種子一直在蔓延,這是印度未來發展的極大隱患。

第二股分裂勢力是印度東北地區的獨立運動,具體位置就是靠近我國藏南地區和緬甸那一塊,一共是六個邦(那加蘭、曼尼普爾、米佐拉姆、特里普拉、梅加拉亞、阿薩姆),靠一個很窄的通道和印度本土相連。這六個邦自古以來和印度沒啥關係,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祖先最早是從黃河流域遷移過去的,後面又混合了西南少數民族,歷史上這片地方一直是緬甸王國的附屬國,後來英國人打敗緬甸割佔了這裡,為了方便管理把它們歸入了印度。

這六個邦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印度人,所以在英國佔領後,這裡的人就一直要求成為英國的直轄區,由英國人直接管理。可惜的是,英國人一直使用各種藉口拖延,一直拖到了印度獨立。尼赫魯野心勃勃,一直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印度聯邦,面對印度東北地區的獨立運動,尼赫魯也學英國人用拖字訣,先忽悠東北邦的人你們可以自治,還簽了協議,但是東北邦的人把自治理解為可以獨立建國,還在1951年舉行了公投,公投的結果是東北邦大多數人願意獨立。尼赫魯一看裝不下去了,就撕毀了協議,出動部隊,逮捕了東北邦獨立領導人。

到1956年,印度東北邦對印度中央政府的幻想再也沒有了,就放棄了“非暴力”手段,開始使用暴力手段對抗印度中央政府。印度中央政府為了給東北邦製造內亂,就故意往東北邦那邊移民,讓印度本土的居民區充實東北邦,而後印巴戰爭導致大量的孟加拉難民也湧入了東北邦。外來移民大面積湧入東北邦,移民和當地百姓矛盾不斷升級,文化、宗教、飲水和土地等矛盾讓當地不斷出現移民和本土百姓的仇殺,每年有幾千人死於衝突,東北邦也成為印度仇殺暴力活動最頻繁的地區。

當地不但經常出現仇殺,印度中央政府還把東北邦視為二等居民,瘋狂搜刮當地的礦產卻吝嗇對當地建設的投入,這樣更加重了東北邦的不滿情緒。雖然東北邦是當今印度經濟實力最弱小的地區,但卻是分離傾向最強的地區,這是影響印度穩定的又一顆雷。

印度境內的第三股分裂勢力是克什米爾的獨立運動,你沒看過,就是那個引發印度和巴基斯坦連年爭鬥的克什米爾,也打算獨立。因為克什米爾地區是印巴衝突的核心地區,所以印度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駐紮了重兵,包括50萬軍隊和50萬警察來維持當地秩序。

在克什米爾,遍地都是軍隊和警察,只要印巴有摩擦,當地馬上就會實行軍管和宵禁,這種措施嚴格限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進而導致克什米爾地區大面積失業。經濟上的落後讓當地人對印度中央政府毫無認同感,印度軍隊在當地的一些粗暴做法也讓克什米爾人普遍反感軍方的管制。

和東北邦不同,由於克什米爾地處前線,印度中央政府每年會有大量的投資投入到克什米爾,但是印度官僚系統的腐敗讓投資助長了克什米爾的獨立傾向,投資沒有讓克什米爾人受益,反而受到印度腐敗官僚更嚴重的搜刮。

經濟落後,政治壓制,社會緊張讓克什米爾地區的獨立傾向越來越強,並不斷出現當地人對印度政府的恐怖襲擊,印度軍隊每年在克什米爾地區擊斃的恐怖分子只有30%來自於國外,其餘的全是當地人。

印度對克什米爾地區的佔領沒有讓當地人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導致了該地區的分離傾向,現在印度的財政還能承受佔領克什米爾的花費,但是如果有一天印度沒法承擔這個成本,怎麼辦?

印度第四股獨立勢力是南印度的語言邦。印度一直分南印度和北印度,比如印度的核心區域恆河流域就屬於北印度,歷史上那些印度的大帝國,像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國、德里蘇丹國、莫臥兒王朝都只是控制了北印度,南印度是以德干高原為主,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獨立的。這種南北分立的局面延續下來,導致南印度的老百姓到現在都不怎麼認同自己是印度人這個現實。當然了,南印度被統一也是英國人的手筆。


印度的獨立算是英國人恩賜的,所以印度獨立的時候內部依然四分五裂,各土邦沒有被整合過。印度剛獨立時除了中央能夠直轄的9個邦之外,另外還擁有558個土邦,但是這些土邦實質上和獨立的國家區別不大。尼赫魯為了整合這些土邦,給這些土邦胡亂許諾,甚至妥協到只要這些土邦交出軍事和外交,其它印度中央政府就可以不干預(印度莫迪上臺以後才取消了國內各邦之間的關稅)。

可是等印度獨立穩定下來,尼赫魯就翻了臉,開始壓制那些土邦,並對它們進行改革。北印度歷史上有統一的傳統,百姓通行印地語,所以比較好整合,但是南印度語言五花八門,印度流行的那一千多種語言,大多數在南印度流行,所以南印度對尼赫魯的整合政策十分牴觸,其中反抗最激烈的是南印度的馬德拉斯邦的泰盧固語區,當地人主張要建立一個講泰盧固語的安得拉邦,還有不少人為了這個事絕食而死。一出現死人,各地都開始反抗尼赫魯,不得已尼赫魯只能妥協,建立了一個講泰盧固語的邦。

尼赫魯開了一個好頭以後,南印度的許多地區有樣學樣,也要建立屬於自己語系的邦,為此印度中央政府和各土邦不斷衝突扯皮,死人不計其數,尼赫魯的規劃也不得不改了幾次,最後再南印度出現了大量的語言邦。這些語言邦的自治權力非常大,比我們的特區權力都大,導致到現在南印度語言邦的人都不把自己當印度人。印度中央政府也不敢招惹這些語言邦,畢竟這些邦現在只是自治,要真招惹它們,弄不好這些語言邦就獨立了。

四、

現在印度的經濟還在增長,但是旁遮普、克什米爾、東北部的分裂主義已經顯現,像幽靈一樣圍繞在印度周圍,不斷給印度製造麻煩,如果印度經濟出現問題,南印度那些語言邦也會成為分裂主義的溫床。

其實印度還有一個大雷沒有介紹,就是印度國內的宗教矛盾。印度是一個幾乎全民信教的國家,國內主流的教派有兩個,一個是印度教,另一個就是木思林,雙方的關係幾乎是水火不容,互相沖突了上千年。當年就是因為信仰不同,英國人才把南亞次大陸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


這幾年印度人民黨為了鞏固自己的基本盤獲得選票,就不斷挑撥宗教矛盾。對於印人黨來說,十億多的印度教徒是它的基本盤,所以印人黨就想方設法討好印度教徒,大搞大印度教主義,壓迫國內的木思林。

去年莫迪搞了一個《公民身份法案》,規定其他宗教的人都可以加入印度教,唯獨木思林不行,這個法案導致印度教徒一陣狂歡,莫迪的支持率也飆升,但是隨之而來的宗教矛盾也就埋下了。《公民身份法案》雖然幫助莫迪獲得了更多的選票,但是印度未來的發展卻時刻面臨宗教衝突的反噬。

木思林在印度國內有2億多,印人黨帶領印度教徒這樣明目張膽的欺壓這兩億人,可想而知印度就是一個火藥桶。今年特朗普訪問印度的時候,德里還發生了大規模宗教騷亂。一個時不時就發生大規模騷亂的國家,連自己的社會秩序都不能穩定,要平穩發展經濟就更難了。

正因為印度國內面臨這麼多矛盾,所以印度喜歡去邊界製造摩擦,讓國民的目光不要總盯著國內。另外,印度特別喜歡欺負周邊像不丹尼泊爾這樣的小國,去佔這些小國的便宜,這也是印度領導層的一種策略,能佔到便宜就代表一種勝利,印度領導層就需要用這些小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團結國內的各方勢力。

總之,一個沒有統一傳統的國家,總是習慣依靠西方人的恩賜過日子,也許就像外國評論家說的那樣,雖然印度看起來風風火火,但是解體才是它的必然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