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小龍窩 古驛龍窩風光及龍窩寺名人題壁石刻

(樊香雲)古驛龍窩簡介:小龍窩村古名龍窩村(鋪),位於井陘縣西、秦皇古驛道晉冀交界處,距縣城24公里,距天長鎮(宋古城)8公里,因龍山環繞,群龍簇擁,九龍戲珠而得名。古有福地龍窩之說。





古驛龍窩遠景








龍窩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佈於龍窩寺西面與東北山崖上,佛像大小共47尊。石龕共有14個,大小不一,大者高餘米,小者高約0.30米。


石壁中部有較大石龕5個,其中4個石龕內各雕有一座佛像,四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式,坐於蓮花座上,佛像面部端莊慈祥,衣著樸實無華。其身披貼身薄袈裟,袒胸露肩。其雕刻風格中有唐末宋初之特點。另一個較大的石龕內雕刻的菩薩造像為該石窟中之佼佼者。






只見菩薩頭戴寶冠,身披飾有纓絡的袈裟,左腿盤曲,左手扶地,右腿翹起,右臂伸直搭於右膝上,隨意安坐,舒服自在。(據考證,呈這種姿勢的菩薩造像多為宋代所建造)。


龍窩寺:清雍正《井陘縣誌》記載:龍窩,在縣城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年間,大雨衝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


明清•龍窩寺題壁石刻一一龍窩寺位於井陘縣城西24公里之小龍窩村西。寺周群山環列,石壁嶙峋。古柏紛鑽石罅中,旁生側出,儼若虯龍,蒼翠蔥蘢,饒有奇趣。寺址位於山之東北麓,東西兩端,各建石閣一,中間為冀晉往來之驛路。故寺中石壁上,古今名人題詠頗多。




庚午之秋,予奉使抵郡。道經龍窩少為憩息。見夫名山古剎,木喬蒼煙,極天威之靈秀焉!低迴久之,復有主持寶山禪師者,從而指溯之。因賦此以志曠觀,兼啟名賢之珠玉雲。《過龍窩寺》一一祈寯藻,道光已酉十月過龍窩寺作:龍窩寺底老龍眠,龍洞深長別有天。但願興雲作霖雨,莫教餘怒決平川。


祁寯藻被稱為三代帝王師,兼教過道光,咸豐、同治三位皇帝。



咸豐乙卯,重過井陘,小憩龍窩寺,因書“畿垂靈境”四字並道中口占三絕於壁,以志鴻泥,時汪君鳴和是邑為餘同僚舊友,遂為摩勒上石,不值一哂云爾!克齋又識。


清內閣學士長白勝保題字一一畿垂靈境



《重過龍窩寺》題壁一咸豐已酉一一長白勝保:昔年仗鉞此經過,今日重來訪曲阿。多少青山應識我,峰峰相對聳煙螺。幾家茅舍綠陰濃,打麥聲聲水碓春。立馬高崗西望處,夕陽不斷萬山重。白雲片片出深山,依舊山青雲不還。底事無端作霖雨,出山哪若在山間?



明中州一範志完龍窩寺題字:井陘之龍窩鋪,三山壁立,高可百仞。中有石柏十餘株,出自山隙,籠罩四壁,宛若花蓋。不知何代,琢成石佛數尊,完過而奇之,遂題其上曰“柏岩石壁”,並贅一偈,以志不朽雲。石上無佛,琢出斯形;石上有佛,未琢斯冥。風謖謖兮柏青,水湛湛兮石冷,是石是佛,一燈營營。


《游龍窩寺》明一石瑤:石磴磋峨偶一登,塵埃身到白雲層,萬山舒盡平生眼,欲把閒心付老僧。


《過龍窩寺》步祈春圃原韻一光緒癸卯一蔡承澤:龍窩寺裡困龍眠,作雨雲空未有緣。破壁飛騰終一去,點睛人至在何年?


《冒雨重遊龍窩寺》光緒丁已六月廿日一一蔡承澤:十餘年別藏龍洞,欲續前遊興倍長。揮汗徒行忘步苦,到山恰喜遇風涼。崖陰亂放間花紫,屐齒微沾溼鮮蒼。先哲跡留鴻雪在,觀餘聞馨出僧房。愛此清涼未肯行,寺僧來問客何名?新煙出灶茶初煮,古村遮廊暑不生。牆剩殘紅留院角,巖流滋翠潑軒楹。一枰觀罷天過午,頓覺懷澄世慮輕。


崇禎年間,李棲鵬題寫《游龍窩寺》:千山積翠合,半壁出香臺。巧借人工就,奇疑鬼斧開。柏巖何壯也?石室更幽哉!徙倚此中味,塵心頓作灰。


《題龍窩寺》康熙庚午一武林範可銓山啟氏:龍窩偏佔碧山阿,王事馳驅喜再過。谷口雲封行斷處,山前花落坐來多。靈禽共聽生公法,香草高棲燕子窩。暫借煙霞消俗慮,夜眠長唱紫芝歌。



龍窩寺玉皇閣,關帝廟。



龍窩寺柏岩石壁,石佛閣樓。



樊氏宗祠:建於明代,佔地約1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面闊三間9米,進深4米,石木結構,硬山青瓦坡屋頂。每年正月初一,樊氏家人都到“樊氏祠堂”祭拜祖先,繼往開來。






古戲樓: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重修,佔地約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0平方米。主檯面闊9米,進深4米,後臺面闊5.8米,進深2.8米,戲樓基座體為料石砌築,樓頂為筒瓦坡簷,木質舉架承重結構,為歷代村民的娛樂中心。




古驛龍窩石牌樓







槐嶺尚武院:建於明清兩代,院落佔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290平方米,因先祖尚武而得名。前後兩院分別與兩巷互通。二進門屋為二層磚木樓室,面闊5間,通高6米,青瓦坡面,垂花門樓,內院正房面闊三間,通高5米,廂房為碹石窯居,門洞、門柱、券臉、龍口,精雕細琢,渾厚大方。








榆坪呂字院:明清建築,佔地23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前後兩院平房,樓房石磚木結構,排水五院並通,謂五龍暢遊。





槐嶺巷老槐樹枝繁葉茂








礓碴頂大院:建於明末,佔地約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20平方米,佈局巧妙。內藏後院,後門與外相連,兩院對稱,因二十三磴礓礤臺階而得名。主房面闊三間,通高7米,碹石窯居平屋面;廂房為二層木質舉架承重結構,硬山青瓦頂,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結構。



礓碴頂大院之二十三蹬礓碴臺階















龍窩石樓居:石樓居高8至10米,寬窄不一,石牆、石柱、石門礅、石碹,面街而建,集倉儲、飼養等各種功能,居住安然。石樓建造依山就坡,不佔耕地,就地取材,堅固持久,通氣良好,光照充足,冬暖夏涼,是北方山區特色建築。





石爛坡古道








龍泉大街近景



龍泉大街





龍窩石樓群




棗園巷





棗園田字院:為一門四組合院落,建於明清兩代,佔地約56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60平方米。進大門由縱向並聯四座院落形成多軸線的建築群體,組合為單元式田字形四合院,且與三巷相連,各院均為碹石窯居與磚木舉架樓屋組合而成,生活起居設施配套,功能齊全。



橋頭品字院:為一門三組合院落,建於清代,佔地約63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由三座四合院品字形組合而成。院落由碹石窯居平房與磚木結構坡頂樓屋組合,院主房面闊三間,通高6米,木質舉架承重結構,屋頂佈局嚴謹。大門兩側有上馬石,下馬石。




榆坪巨字院:建於明清兩代,佔地190平方米,建築面積260平方米,前院單層瓦房,中樓通高6.5米,面闊10米,青瓦布頂,磚木結構。後院正房面闊7米,通高4.5米。地窯6筒,門面向街,上下房組成石樓,節省佔地,增加建築面積。




袖珍院:明清建築,佔地12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二層石碹窯頂,廂房臨街,門屋為瓦屋,廚房做隱壁,門前涼臺,水井,設施齊全,結構獨具,堪稱山區建築精品。



三聯院:始建於明代,佔地35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充分利用空間,窯頂上建院,上下通高9.0米,構成石樓,外觀氣魄,設施完善,排水均依八卦,三個四合小院組成三元一體的三聯院。







藏龍飛渡一一渡槽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