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無花果——科普、歷史文化、食用藥用、宗教藝術的介紹

週六的上午,應朋友之邀,驅車前往青島北部的無花果基地。

從市區上青銀高速,轉青新高速,一路北行,一個小時後即可到達即墨西北部移風店的無花果基地。這個位於大沽河畔的鎮子,是青島市糧食、蔬菜、水果、生豬生產基地之一,是青島市農業科技和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鄉鎮。

移風店的名字比較奇特,其源於金代兵屯"移風寨",當金人佔領此地後,為強化治安,轉移風氣,改變當地居民文化習俗而命名,還因為此地明清時期為較大的市集之一,開有旅店,後演變為"移風店"。

4月的北方大地,雖然是百花綻放,但這綿延幾千畝的無花果,剛剛露出新的葉子,那些生長在暖棚裡的無花果樹,葉子更多了些,旁邊是忙碌的工人,彰顯著生機。

近距離的觀察和仔細研究無花果樹,你會發現,這種一種神奇的樹,他來自異域,樹姿優美,可以做園林觀賞樹,更是一種美味的水果,它延綿不斷的結果、成熟,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還是多功能的藥用價值;更為神奇的是,它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頗有淵源,更是中外文化藝術、影視與歌曲的題材,讓我們細細數來。


1.科普中的無花果樹及其歷史

《中國植物誌》對無花果的介紹是:屬喪科,榕屬,無花果亞屬,又名阿駔(酉陽雜俎,譯自波斯語anjir)落葉灌木,高3-10米,果期5-7月。原產地中海沿岸。分佈於土耳其至阿富汗、伊朗。我國漢代即從波斯傳入,現南北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新鮮幼果及鮮葉治痔療效良好。榕果味甜可食或作蜜餞,又可作藥用;也供庭園觀賞。

其實,“無花果”這種樹木,種類繁多。無花果已知有八百個品種,生長在熱帶的絕大部分都是常綠品種,只有長於溫帶地方的才是落葉品種。在北方則屬於落葉品種。無花果夏秋果兼用種,一般以秋果為主。秋果呈倒圓椎形,單果重60-80g,最大120g以上。

無花果,並不是真正的“無花”,其花隱藏在球根狀果實中,尾部有一小孔,花粉由黃蜂傳播。

無花果是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由於悠久的栽培歷史我們無法準確的考證該物種自然起源中心,但大部分中外學者認為它起源於中東和西亞。


在研究中,約旦河谷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中發現的無花果果實殘留物,其歷史可追溯至1.1萬年前。它比小麥,大麥和豆類的馴化還早。這些果實是沒有種子的,這間接證明了它的栽培起源。

據考證,無花果最早在阿拉伯半島種植,然後傳播到腓尼基,敘利亞和埃及。在公元前十三世紀的皮洛斯王國(現希臘港口城市)農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古埃及人認為無花果是最美味的水果,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非常喜歡無花果。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和西奧菲拉都描述過無花果的栽培,無花果在當時甚至被視為珍品,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古希臘人禁止將無花果帶出阿提卡。

我國栽培無花果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從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後,傳入中國的,我國的眾多農業、醫學書籍中均有記載。而最早的確切記載在唐代,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當時稱無花果為‘底稱實”。書中寫道:“底稱實,波斯國呼為阿驛,拂林(今敘利亞) 呼為底稱,樹長四、五丈,枝葉繁茂,葉有五出似蓖麻,無花而實。實赤色類蓖子,味似幹柿而一年一熟”。十七世紀陳淏子的《花鏡》,對無花果是這樣描述的:“無花果一名優曇缽、一名映日果、一名蜜果。樹似胡桃,三月發葉似楮,子生葉間。五月內不花而實,狀如木饅頭;生青熟紫,味如柿而無核。

科普中,對於無花果語言不多的介紹,卻隱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經濟、宗教、藥用、藝術等價值。讓我們逐一進行闡述。

2.經濟價值巨大無花果

無花果除鮮食外,還可加工制幹、制果脯、果醬、果汁、果茶、果酒、飲料、罐頭等。無花果乾無任何化學添加劑,味道濃厚、甘甜。無花果汁、飲料具有獨特的清香味,生津止渴,老幼皆宜。

例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喜歡從新疆及伊朗等地購買“無花果乾”,作為零食來品嚐,而在眾多產品宣傳中,說無花果具有健脾化食,潤腸通便,利咽消腫,解毒抗癌等功效。暫且不論其宣傳是否科學,對於其功效,我們在下一章中敘述。

在民間,種植果樹有“桃三杏四梨五年”的說法,而對於無花果來說,更為奇特的是:無花果還是世界上投產最快的果樹之一,而且產量高,沒有大小年,無花果當年栽苗當年掛果,育苗當年在苗圃內也能大量結果,這在果樹中是十分少見。


無花果的這一優異特性,有利於在短時間內回收投資,有利於種植產業化和滿足國內大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要求。近年來,隨著種植技術的提高和普及,許多投資者認識到:無花果產業是大資金投資農業的最好項目之一。無花果大部分品種分夏秋兩季結果,果實在6—10月陸續成熟。鮮果銷售時間長,銷售壓力小,而且還大大延長了加工時間,特別有利於提高工廠設備利用率,無花果樹壽命長,一般經濟壽命為30-50年。

無花果樹,在園林方面的價值也比較高。其樹枝繁葉茂,樹態優雅,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是良好的園林及庭院綠化觀賞樹種。一般不用農藥,是一種純天然無公害樹木。其葉片大,呈掌狀裂,葉面粗糙,具有良好的吸塵效果,如與其他植物配置在一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防噪聲屏障——這一點上,科學研究證明,凡是巨型的厚實葉子,均具有防噪音功能,在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城市裡的防噪音植物也得到更加重視。


無花果樹能抵抗一般植物不能忍受的有毒氣體和大氣汙染,是化工汙染區綠化的好樹種。此外,無花果適應性強,抗風、耐旱、耐鹽鹼,在乾旱的沙荒地區栽植,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綠化荒灘地作用。

可見,無論果實直接食用、深加工,還是園林方面,無花果均有比較高的價值。

3.多用途的中西醫藥用價值

人們喜歡無花果,更多的是貪戀它肉質鬆軟、醇美甘甜,對它的藥用價值卻多是一知半解。

實際上,無花果的藥用價值比較高,具有“健胃清腸,消腫解毒。治腸炎,痢疾,便秘,痔瘡,喉痛,癰瘡疥癬,利咽喉,開胃驅蟲”等功效,我們大體羅列下古代醫學書籍對無花果的記載:

——《滇南本草》:敷一切無名腫毒,癰疽疥癩癬瘡,黃水瘡,魚口便毒,乳結,痘瘡破爛;調芝麻油搽之。

——《便民圖纂》:治咽喉疾。

——《生草藥性備要》:洗痔瘡。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醫林纂要》:益肺,通乳。

——《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潤腸。

——《江蘇植藥志》:鮮果的白色乳汁外塗去疣。


其中,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僅記載了其藥用價值,還對其進行了詳細記載:無花果出揚州及雲南,今吳、楚、閩、越人家,枝柯如枇杷樹,三月發葉如花構葉。五月內不花而實,實出枝間,狀如木饅頭,其內虛軟。採以鹽漬,壓實令扁,曬乾充果食。熟則紫色,軟爛甘味如柿而無核也。


可見,無花果樹雖然來自異域,但自古以來,我國古代重視無花果的藥用價值。如今,人們也十分重視無花果的藥用、保健功能,用無花果葉製成茶,用果實釀酒等。

在民間,無花果有健脾開胃、清熱生津、解毒消腫等作用——既能在食慾不振的時候開胃生津,還能在吃撐的時候幫助消化,簡直是天然的“健胃消食片”;對於感冒咳嗽、咽喉疼痛更是一味良藥,民間常煮“冰糖無花果”用來食療,簡直可以媲美清熱止咳的傳統藥膳良方“冰糖雪梨”。實際上,《常氏方》中記載,我國民間中早就有用無花果治療直腸癌的驗方廣為流傳,也有“無花果不居量、水煎服、治療胃、幽門癌”的記載。

不僅僅中醫認為其藥用價值,無花果在西方、中東、南亞常被稱為“生命之果”。


無花果作為良好的藥物,聖經上也有所記載:先知以賽亞告訴國王希西家說,上帝要他讓出他的家,因為他的病已無法治癒,將會死去,國王不睬理,並直接虔誠地對上帝祈禱,希望他的病能痊癒。上帝聽到了國王的祈禱後,又透過先知以賽亞,表示願意醫治他,並要提高他的生存年限,還要保護他的城國。就這樣,先知彌賽亞把用無花果調製成的藥,放在國王的傷口上,讓他痊癒了。這是在聖經裡記載國王希西家得重病被治的故事。

4.三大宗教中的“無花果”

每當春夏之交,自然界呈現出一片奼紫嫣紅的景象,有一種植物卻把花兒深深地埋藏在“果實”內,因此得到一個“無花果”的名稱。這種神奇的果,自然會得到“三大宗教”的關注,從而與宗教關係密切。

我們先從基督教中的“智慧之果”說起。

《聖經》中說,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最初赤身裸體,偷吃“智慧之果”(又稱“禁果”)以後,眼睛明亮,頓覺羞恥,急忙抓下一些樹葉蔽體遮羞。這“智慧之果”過去常被誤認為是蘋果(蘋果的樹葉比較小),但據有關考證,聖經中的智慧之果——“無花果”更符合情況,無花果美麗寬大的葉片,也自然成為《聖經》裡描述的人類第一套服裝,進而被引申為“遮羞布”。


實際上,對《聖經》中伊甸園"知善惡樹"上結的果實,究竟是什麼果實,沒有確切或統一的說法,但無花果在基督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一點上無可厚非。

例如,無花果樹是以色列國的象徵,也是《聖經》裡出現的第一種有名有實的植物(《創世記》)。在《聖經》中被稱為“天堂之果”。聖經上說:“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可見,上述智慧之果為無花果之說,並非無端推測。


關於無花果在基督教中的特殊地位,還有一個現實的案例:2013年,美國拍攝的《聖經故事》,在“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在吃了“禁止之果”後,用無花果的葉子來遮擋自己的身體,這個使用無花果樹葉的傳統,在後來的歐洲雕塑和繪畫中還經常能見到。

在聖經裡有一段是這樣形容無花果:無花果樹是大地的贈禮,與乾旱和生不出果實的沙漠正好相反,大地種植無花果和石榴加上橄欖和葡萄樹,它是豐收和幸福的象徵…..。

我們再說佛教中的“菩提樹”。

眾所周知,佛教的聖樹是菩提樹,官方解釋: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L.)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無花果也屬於榕族榕屬,換言之,無花果和菩提樹是堂兄弟(或姐妹)。


據說當年釋迦牟尼佛在“畢缽羅”樹下,經過苦思冥想,悟道成佛。這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其實是印度特有的一種無花果樹(無花果樹有800多個品種)。

根據西方記載,優曇缽樹,在植物學上,命名為Ficus Religiosa(宗教無花果)。顯而易見,無花果樹也是菩提樹。世間將無花果尊稱為“菩提聖果”是有據可證的,所以,在一些佛教徒中,見無花果如同見佛…..。

我們最後說一下伊斯蘭教中的“聖樹”。

“綈旎”(tí nǐ意為無花果)是《古蘭經》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章節。《古蘭經》第九五章《無花果》描述:“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以無花果和榟橔果盟誓......”,而這一章又是《古蘭經》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章節。並註解說:無花果是先知努哈(諾亞)在大洪水之後在朱迪山上種植的果樹﹐在此表示對真主的感謝。古蘭經中對《無花果》的描述如下:

無花果,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以無花果和榟橔果盟誓,

以西奈山盟誓,

以這個安寧的城市盟誓,

我確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表態,

然後我使他變成最卑劣的;

但信道而且行善者,將受不斷的報酬。

此後,你怎麼還否認報應呢?

不僅僅是三大宗教對無花果情有獨鍾,在公元前十世紀曆史的希臘神話中,還有許多關於無花果的故事。有一則故事是:古羅馬時代羅馬創立者羅莫路斯王子,因為受到代表惡勢力的妖婆和啄木鳥的追趕,危急中,藏在一株無花果樹的後面,終於逢凶化吉。從此這株無花果樹就被命名為“羅米亞”,意思為“守護之神”。

綜上所述,作為最早被人類有目的栽培的果實之一,地中海地區又恰恰是世界主要宗教的發源地,無花果和人類最早的文明糾結在一起。

無花果是基督教文化的禁果,伊斯蘭文化中的聖樹,佛教文化菩提樹的堂兄(姐妹),在這些文化中地位崇高、寓意深刻。

5.絲綢之路上的“乾糧”

一般認為,無花果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最早傳入時間為漢代。

至今,我國國內無花果重要的兩個產區中,都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一是新疆喀什和阿圖什地區(挨著很近),二是四川威遠,這兩個產區的種植歷史,都與絲綢之路有關。


根據記載,無花果原產于波斯和小亞細亞,即現在的土耳其、伊朗和敘利亞等,至今,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地,這三個國家目前無花果乾的出口量佔了世界總出口65%。歷史上,由此傳入各個國家,各國便用各自的語言對其稱呼,法語是(figue),德國是(feige),意大利和葡萄牙(figo),在西班牙是higo,目前全球75%的無花果都產在這些地中海國家,土耳其、埃及、伊朗、希臘、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敘利亞和西班牙等。

在我國,新疆地區廣泛種植無花果。眾所周知,喀什和阿圖什位於陸上絲綢之路新疆的出口,商人經紅線穿過土耳其到達歐洲,從歐洲回來需要帶乾糧,而無花果乾是土耳其主要的乾糧(土耳其地區在夏季把無花果曬乾作為冬季糧食儲備),無花果就是這樣傳入中國。


在新疆,關於無花果的來歷,一直有著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一位名叫庫爾班的維吾爾族果農把畢生心血傾注在自己的果園裡,他培育出 “聖果”,能止飢解渴,還可治療多種疾病。國王貪圖它的花香果甜,便要庫爾班將果樹全部移栽到皇宮,否則樹要砍去。庫爾班連夜從果樹上剪下條條嫩枝,送給鄉親們栽培,第二天將光禿禿的果樹移栽到國王的花園中。結果第二年開春,皇宮裡的果樹一棵也沒活,老鄉果園裡卻枝繁葉茂。國王怒不可遏,派兵循著花香找到果園,庫爾班與鄉親們偷偷藏下枝條掩埋,第二年春天,又到了果樹開花的季節,大家擔心濃郁的花香將再度引來災難。鄉親們面對著待放的花苞,心中默默祈禱:要是不開花就結果該多好啊!他們的誠心感動了樹神,果然沒有開花就結出了累累碩果。從此,人們將這種“無花而果”的果樹稱為“無花果”。


而在另一條絲綢之路上,即南方絲綢之路泛指四川、雲南、西藏等中國南方地區對外連接的通道,它以成都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衝,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在這條道路上,同樣的道理,商人從西方帶回了無花果,這也是為什麼在雲南和四川都有古老的無花果發現。

在山東的膠東地區,也種植無花果,是通過當年的洋人傳入當地的。據說,膠東當地種植的無花果口味獨特,在全國的無花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例如,在山東威海,無花果列入威海市特產,是當地的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足見其對無花果的重視。

6.無花果的哲學與藝術價值

無花果並非真的“無花”,我們一般所說的無花果的“果實”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花序——隱頭花序:花托肉質肥厚,中間明顯凹陷,形成一個圓球,裡面的白色小球就是它的花,而小芝麻一樣的“種子”才是無花果真正的果。在“圓球”的上部開一小口,供蜜蜂進入授粉,因此一般是看不到無花果的花。


“無花果樹林,求花不可得。三界諸有中,不可得堅實,共舍彼此岸,如蛇蛻舊皮”。——佛教經典《經集》,意思是:猶如在無花果樹上尋找不到花朵,在三界一切事物中,也找不到堅實的存在,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所以對世間不應貪愛留戀,捨棄生死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正是這種“有與無”的衝突,構成了哲學意義,更形成了比較高的藝術價值。

清代學者安定(1765-1824)在《無花果》中描述了無花果的外形、味道等特點,還特意提到了“禪機”。

推情不入世浮華,百卉多妍莫漫誇。

果熟人間桃少核,味同海上棗如瓜。

已空色相無花吐,為怕煙塵留葉遮。

一種禪機清熟腦,婆娑窗外碧籠紗。

清代中葉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宋湘在其《座主初頤園先生視學福建奉別二首》中寫道:

落拓深慚國士知,六年席帽此頭皮。

春風不厭無花果,夜雨還留失著棋。

我們搜索下“無花果”,可以檢索到眾多國家的多種文化藝術作品,包括新加坡、日本、朝鮮等國家的影視、歌曲作品。

如2010年新加坡電視劇《無花果》,劇中主要講述了退休的警官與他任職法醫的兒子,抽絲剝繭將一樁不起眼的意外墜樓案,揭發出層層相迭、環環相扣的駭人醜聞與內幕,以無花果的“有無、撲朔迷離”來作為影視題目,增加了藝術魅力。


臺灣著名女歌手甄妮演唱的歌曲《無花果》中,歌詞中,用無花果來演繹愛情的痛苦快樂、分離結合等結果,表達著藝術價值。

1996年中國大陸拍攝的15集電視劇《無花果》,以無花果命名,則講述一群酒店職業學校學生的故事,將她們的喜怒哀樂、人生選擇一一道來。

7.無花果與青島

青島的歷史及由來,可否比喻成李希霍芬筆下的“無花果”?其花兒深深地埋藏在“果實”,當人們發現或關注它的時候,已經是樹上的果實了。100多年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到山東的一次地理考察及報告,引起了德國人對膠州灣的注意,讓李希霍芬的考察“無意間”成為德佔青島的推手,如果沒有李希霍芬的地理考察,或許不會有德佔青島的歷史,或許,青島依然是一個平靜的小漁村。


歷史不能假設。我們還是回到青島種植無花果的歷史。

我國無花果產地主要有新疆、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陝西等地,而華北地區的無花果主要集中在山東沿海的青島、煙臺、威海。

對於無花果傳入青島的歷史,無從考證,但是,在德佔時期,據《青島市志園林綠化志》記載,“殖民當局在原會前村北側闢地不足 20畝作為苗圃,命之為‘林地育苗試驗場’。據島城植物研究學者于濤介紹,單是當年德國人引進到中國的蘋果品種就有73個,梨78個品種,葡萄、山楂、無花果等品種也為數不少。這基本是青島種植無花果的最早的記載或說法了。


民國時期,一批文化名人來到青島,或許他們觀察到了青島的無花果,並以此寫下了作品。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吳伯簫,當年在北平師範大學畢業後,於1931年的冬天來到青島,在青島找到一份工作,還找到了一份兼職,他在《無花果》的文章中他寫到:從這時起,“夢想以寫作為業,擠進他們的行列”。“坐辦公室的空隙裡跟著他們寫點短文。締有半年時間,曾有三五熟人定期聚會,各帶小說、詩或散文,大家傳著品評議論,彼此推敲。這就自然形成了鞭策與鼓舞,各自拼命下功夫,互爭下一次聚會時的一點進步”。

如今,青島百花苑裡,有吳伯蕭的雕塑。吳伯蕭是在青島看到了無花果有感而寫,還是在其他城市見過無花果,這或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裡,的確有無花果種植的百年曆史。

我國的無花果起源於絲綢之路,無花果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寓意,隨著一帶一路示範區的設立,青島正在發起“十五大”攻勢,打造“國際會客廳”,從這些角度看“無花果”,則不僅僅是一種“水果”或植物樹,而更是承載國際元素的“文化符號”:

第一產業——種植業,是傳統的農業範疇,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已經不是問題,可以在更大範圍內種植,實現規模化發展。而且,無花果均有耐寒、耐旱,病蟲害比較少等特點,具備大規模種植的優勢。

第二產業——加工業:將無花果加工成茶、酒、果乾,提取更多的標準化的產品,形成質量穩定的產品。事實上,注入桃子、櫻桃等產品,無法保存,也不利於製作成標準化的產品,制約了其發展,但無花果則不同,具有自身的優勢。


第三產業——旅遊業:無花果的採摘期比較長,從夏天到秋天均有果子成熟、可採摘,如果使用暖棚等,可實現四季採摘,可在此基礎上發展旅遊業,尤其是在主要都市圈1小時車程內的項目,可以成為旅遊目的地。

還可以發展第三產業的特殊產業——文化產業。打造無花果的文化藝術館,創作無花果的詩詞、繪畫、影視作品及工藝品,形成特色的文化產業,尤其是打造具有國際特色的文創產品,助力“一帶一路”的發展。


通過農業種植、深加工、發展旅遊休閒產業和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小小的無花果,或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拭目以待。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馬上刪除。

作者:島之道

202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