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什麼標準?抗得住流感和大病嗎?

01 引子

還記得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嗎?一場感冒帶來的中產家庭大地震,是不是也曾震動過你?

02 什麼樣的家庭,算是中產?


在約定俗成的概念裡,通常認為中產家庭有以下主要特徵:

1. 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方面,居於社會中上區域;

家庭成員通常受過良好教育,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較強職業能力和匹配的家庭消費能力;

有一定的閒暇時間,有能力追求較佳的生活質量,工作方面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

有較好的公民意識及公德心。

2.擁有房產和家用汽車;

根據十六大相關報告,小康的住房標準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12平方米,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在現實中,上述標準可能有一定彈性;(如一線城市,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實用住房面積36平米可能已經算是小康之家,但其他地區,可能就需要相對較大的面積才符合預期。)

除此之外,還應配置一輛(或以上)家用汽車。

滿足上述兩條,基本已經被視為屬於小康家庭,但個人認為,中產家庭還應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所以如果能滿足下述條件,則更為穩妥。

3.擁有一定的“被動收入”;

擁有一定數量的固定資產(如可出租的房產等)或可產生投資收益流動資產(現金、存款、證券、基金等),即擁有一定的“睡後收入”。

4.家庭的生活壓力較為可控;

有能力贍養老人,能力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時,家庭總風險相對可控。(即面對家庭成員的生老病死有一定的風險管理措施,不至於因病快速返貧,或失業之後生活水平快速下降。)

想判斷家庭是否已經屬於中產?算算資產負債比吧。

舉例而言,如果家庭擁有一套房產,但同時有高額房貸,家庭薪資收入的一半都需用於還款,有一定金額的存款,但遠不能抵消負債,這就屬於表面風光的偽小康。偽小康家庭若想長期保持一定生活品質,需要家庭成員在健康、工作方面等方面都有絕對的穩定性。

前文提到的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其實已經算是有選擇的幸運兒了。


中產的中年人,最怕什麼?病。


大病,真的是我們的宿命嗎?

很多接觸過保險的人,都會聽到過72%這個數字:人一生罹患重疾的概率。

這個數字,是真的嗎?有專家根據銀保監公開的數據(《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年)進行計算,並得出以下結論:

罹患重疾的概率和年齡成正相關,並且在55歲之後急劇上升;男性罹患重疾的概率明顯高於女性;按目前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6歲計算,男性終身罹患重疾的概率為54.947%,女性終身罹患重疾的概率為
41.951%。(也就是說,若男性平均壽命達到83歲,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8歲,則概率會上升至72.18%)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72%的數字並不嚴謹,但大病,其實真的離我們並不遙遠。

流感不小,大病很大。

講個真實故事吧。我有一位女性長輩,曾經因重症入住BJ醫院ICU。(比較好的三甲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的醫術醫德都較好。)

但她在ICU內的感受,卻仍然直接促使她之後與家人籤立了條款明細的預囑(生前預囑,Living will,指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是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主要目的為實現尊嚴死亡。

為什麼呢?我問她,於是她向我講述了某一夜,身邊的病人喊了一夜,最終在每二天走向死亡的細節。實話實說,聽的我頭皮發麻。但出於某些原因,還是不加細述了。

最後她說,人走到最後一步,在醫院的病床上,沒有親人,沒有自己的衣服,沒有手機,沒有和外界交流的辦法,若是昏迷也就罷了,若是神智尚清但肉體已經失控,這時,所有的其他紅塵羈絆,都不重要了,只有痛苦才是真實的。無論於當事人,還是於旁觀者,都是巨大的折磨。

除生死,無大事。向死而生,珍惜眼前人,過好每一天。

病人生病之前,多數都沒想過這樣的病會與自己有關。

大病之後常見的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詳見庫伯勒·羅斯,美國著名心理分析醫生的“五階段悲傷理論”。)

你能不能想像,前四個階段,短短八個字裡,能有多少血與淚,有多少痛苦與悲傷?

無論是《人間世》裡的離合悲歡,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亦或是身邊的親人的真實案例,都證明了,一個人的大病,就是全家人的戰鬥。

然而,病過之後,才會格外珍惜人世間的點點滴滴。親人生病之後,家人才會意識到,能夠平平安安生活在一起,已經是不得了的幸福。

人到中年,形似中產,事業、家庭、健康、每個球都在手裡拋著。哪個可以失手?哪個可以再來?

惟有身心健康,才有資格繼續戰鬥。

累了嗎?歇口氣。

中年人,病不起。

你的家人有生過大病嗎?現在,他/她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