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歲,各階段兒童財商應該這樣啟蒙

財商很容易被誤解成是理財教育,也就是教你金融知識,知道怎麼錢生錢。

其實這有一點點誤區,財商其實指的是理解金錢、獲取金錢和運用金錢的能力


培養孩子財商,並不僅僅是錢那點事,而是在培養孩子設定目標、制定計劃、調動資源、執行方案,最後達成目標,這樣一套完整的做事的思維方式。

比如教孩子洗衣服,首先要準備肥皂,洗衣服的盆,洗衣板,應該先洗衣服的什麼地方,特別髒的地方用手搓還是用刷子刷,還要看衣服是什麼材質的,能不能用刷子等等,這些就是步驟,按步驟執行,最後就能洗乾淨衣服

如何使用金錢這種資源,讓孩子有駕馭金錢的能力,其實也是一種執行的過程,比如:母親節快到了,需要準備哪些東西給媽媽慶祝,要買什麼禮物,要用多少錢,現在我們手上有多少錢,不夠的話怎麼辦,現在存的話,如何能在母親節到來前賺夠這筆錢?順著這個思路,最後形成一個計劃,最終給媽媽過一個難忘的母親節


所以,財商思維,其實是一套完整的完成計劃的思維,理解金錢、獲取金錢和運用金錢的能力。

那孩子的金錢觀應該如何養成呢?

其實,從3歲開始,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錢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就像很多寶寶,到了超市,就會纏著爸爸媽媽買玩具

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教孩子認識紙幣,硬幣,學會數數,能讀出錢上面的數字,知道不同的面值,我們只需要讓孩子知道,錢是可以用來換東西的就行了


4到5歲的孩子,我們就可以帶著去商場,讓孩子自己辨別標籤上的數字。購買一些孩子的小物件,如文具、小零食時,家長可以在一旁,讓孩子找出對應的錢付款,讓孩子明白錢的購買力,比如一張5塊的錢,可以買價格標籤上不超過5塊錢的商品。如果孩子已經會一些簡單的算術,正好可以學以致用,加加減減,讓孩子學著找零。

不過現在大部分人出門都只帶手機,但是為了方便孩子早期理解錢幣,準備一點現金還是有必要的

孩子在感受到錢的魅力後,可能會變得有些物質,看見什麼都想買,因為他們覺得,不管什麼東西,拿這個神奇的紙片換就可以了,所以,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就非常非常重要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每天辛苦上班,就是因為上班工作才能賺到錢,有錢了,我們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對於工作這件事,孩子可能沒有太深的概念,會覺得爸爸媽媽賺錢特別輕鬆,我們可以向孩子介紹自己工作的細節,瞭解父母工作的意義,還可以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工作場所,也可以通過模擬工作的遊戲,感受一下,讓孩子體會錢來的不容易

6到7歲的孩子,我們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儲蓄習慣,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松孩子存錢罐,當孩子想買一些價格比較高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孩子儲蓄的方法,比如,孩子想買100元的玩具,可以告訴他,想買可以,但是每天的零花錢只有5元,你要把錢存起來,存夠20天,就有100元可以買了,通過實實在在的儲蓄,滿足自己的需求,讓孩子深刻體會到存錢的作用和通過存錢達到目標後心理上的滿足感


儲蓄的另一個好處是,孩子自己存錢,會培養孩子對金錢“所有權”的概念,讓孩子覺得,這是自己的錢,如果隨便花,就會心疼,而向父母要錢,就沒有這種心疼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而通過自己花錢買的東西,也會更加的珍惜,間接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

8-12歲的孩子,已經會簡單計算,並認識很多字了,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花錢計劃,記賬等,可以給孩子開一個銀行賬戶,屬於孩子自己的銀行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學著網購,學會利用打折、優惠等做聰明的消費者,順帶接觸餘額寶等低風險的貨幣基金理財方式


這些從小到大的一個簡單梳理,一步一步都需要父母付出非常多的耐心和精力,家長們可以對照下,看看自己家的孩子,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哪些做的比較好,哪些還欠缺,多注意傾聽和溝通,放下成人思維,不要急於指責,要了解背後的原因,針對性的溝通

以上就是3-12歲孩子,財商啟蒙的梳理,覺得有用的朋友歡迎收藏,也可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