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萬載古城什麼樣?那時還叫“田下”,有本真的宗族文化

萬載,原本是贛西北部一座普通小城,在歲月的長河裡默默的成長,這裡孕育了中國宗族社會最淳樸與本真的宗族文化。

“富萬載,和田下”,在有著近1800年建縣歷史的古城萬載,有一處古韻猶存的田下街區,如今,已經開發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萬載古城”。

和別的地方靠仿古傍古不同的是,萬載古城的宗派相當有淵源,據說是國內姓氏最多的宗祠祠堂群,希望能好好開發運營。

據瞭解,萬載田下街區佔地910餘畝,其中核心保護區古城區237畝。田下街區現存明、清、民國時期老店鋪60餘間,多姓氏古祠堂20餘座,還有眾多民居、街巷、糧倉、河流、水井等歷史文化遺存。

“我不是博客”注:之前的一篇文章《【記憶】萬載老巷子,走過多少回憶與留戀!》引起了很多老同學和老家朋友們的共鳴,所有在外的遊子都密切關注著家鄉的一切信息,這成為我們對於童年,對於故鄉,僅有的一點懷念。

從詔和影視拍攝的萬載田下古城風景宣傳片可以看出來,萬載田下古城是非常具有歷史韻味的,那些伴隨我們長大的祠堂、天井、雕花,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依然是那麼的莊重和典雅,這也是我喜好古建築、古村、古鎮、古城的情結來源。

翻出2013年寫的一篇文章和拍攝的一些圖片,記錄下這些點滴,希望我們的回憶,有處安放。

我的家鄉——江西省萬載縣,和現在很多小縣城一樣,小而精緻,幸運的是,雖然經濟發展,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還是有一片古城建築保留了下來,這就是田下古城區,田下是原來老縣城的中心,隨著歲月的變遷,地位已經發生改變。

如今,依然有很多居民居住在這裡,200多年前的古建築,雖然殘破,卻仍然發揮著住宅的作用,在讚歎古老建築堅固的同時,也擔心這些建築的最後歸宿,現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地吞噬這些歷史留下來的財富,讓我們兒時的回憶無處安放,真心希望這片古建築能完整的保留下來,如果能旅遊開發,當然更好。
田下古城區(古建築群)現擁有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始建於清朝中期,距今約200多年,歷經200多年的風雨,雖顯得蒼老陳舊,但依然雄風不減,古韻猶存,是研究清代商業、民居建築藝術、文化、風俗的“活標本”,建築風格屬徽派建築,擁有12個宗祠建築群。
這片古建築群以祠堂居多,其中郭氏宗祠數量最多,有郭氏宗祠、郭南軒公祠、郭綠萌公祠、郭揮公祠、郭瑞公祠等十多棟,其餘還有易家祠、宋家祠等等。這些祠堂年代最早的始建於明朝天啟丁卯年(1627年)。


建築均為磚木結構,高大開敞,佈局嚴謹,用料粗實,做工精細。每棟面積大多上千平方米。屏門窗欞、門墩柱礎、天花雀替等均雕飾有不同的龍鳳、花草、人物、山水等圖案,栩栩如生。屋簷下鑲嵌的福、祿、壽等字清晰可見。明清祠堂建築風貌在此可見一斑。田下古城區從北至南門橋,長約500米,方寸之地即容納了萬載三山九嶺十八巷中五巷,即:考棚巷,桂花巷,擔水巷,南門嶺巷和蘆柵巷。
我拍攝的田下古城區的部分圖片:

後記:如今的萬載古城,早已經舊貌換新顏,成為遊人眾多的旅遊景區。原住民們告別了破敗的街區,搬進了嶄新的樓房小區。

那些不同姓氏的祠堂群,對於萬載人來說,只是居住功能為主,但是萬載的宗族文化至今都影響深遠,各個姓氏的宗祠也遍佈各個鄉鎮,而萬載古城保留下來的這些祠堂,也只是冰山一角,背後的歷史,應該還有更多的故事值得挖掘。

2016年拍攝的“萬載古城”

2020年初,拍攝的建成後的萬載古城

7年前的記錄,想不到成為了永恆的回憶,過去的“田下”是很多人的回憶,現在的“萬載古城”,也會成為更多人的回憶。

“田下”這樣的舊街區,曾經在萬載到處都是,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和開發,每一次回到家鄉,都以可見的速度,漸漸的消失在我們視野中,那些兒時的回憶,終將消失在過去的時光裡,惟一這些舊有的影像,能夠讓我們偶爾懷念一下。(原創作者:我不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