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取得重要成果

按照國務院和省政府統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西安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基本結束,取得了重大成果和顯著成效,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普查基本情況和特點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的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普查對象涵蓋了全市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普查標準時點為2018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資料為2018年年度資料。全市萬餘名普查人員,經過艱辛努力,目前數據採集和主要數據彙總工作已經圓滿完成。


本次經濟普查的主要特點:

一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成員單位協作有力。2018年6月21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35個市級部門為成員的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先後召開四次領導小組會議,強力推進普查各階段工作。各區縣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各鎮街均成立普查機構,為普查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各區縣、開發區全面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各成員單位履職盡責,在行政審批和備案管理的單位名錄信息提供、經普宣傳動員、經費物資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6個部門與市經普辦聯合印發《關於協助做好經濟普查的通知》,為普查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優化實施方案,貫徹執行全面有力。市經普辦借鑑歷次普查經驗,切實加強頂層設計,著力提高普查的科學性、規範性。組織實施國家普查專項試點、省級和市級普查綜合試點,制定了《普查區劃分》《單位清查》《普查登記》《質量抽查》《數據審核驗收》等一系列實施方案和業務流程,組織開展多層級、系統化的業務培訓。嚴格執行普查方案,實時監控普查數據採集、上報,實行普查全過程質量控制。

三是創新方式方法,普查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充分應用“五證合一”改革成果和部門行政記錄及業務資料,通過比對、合併生成底冊信息50萬餘條。全面提高普查數據採集信息化水平,使用手持移動終端(PAD)採集數據,首次應用行業代碼自動識別賦碼技術,普查數據生產全過程實行電子化、網絡化,大大提高了數據採集處理效率。

四是強化執法監督,依法開展普查登記。各級普查機構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經濟普查條例》,廣泛宣傳法律法規,依法告知普查任務,暢通違法舉報渠道,啟動簡易執法程序,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廣大普查人員嚴格履行獨立普查、獨立報告職責,依法保護普查對象資料。嚴格執行數據審核修改各項要求,建立完善普查數據追溯和問責機制,確保普查數據真實可信。

五是堅持聯動審核,確保普查數據質量。市經普辦在普查各個階段,對區縣、開發區組織了四輪監督檢查和調研指導,抽取了60餘個普查小區開展了全覆蓋的事中質量抽查。建立鎮街、區縣(開發區)統計機構和市統計局三級數據審核聯動機制,及時發現、解決普查中的各類問題。經國家統計局四經普事後質量抽查結果顯示,我市普查數據填報綜合差錯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數據質量符合控制標準。


二、普查主要數據

(一)單位情況。2018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4.63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6.39萬個,增長198.7%;產業活動單位27.01萬個,增加17.44萬個,增長182.3%;個體經營戶53.27萬個。

按行業分,法人單位數量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7.58萬個,佔30.8%;建築業3.31萬個,佔13.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24萬個,佔13.1%。

按機構類型分,企業法人單位22.84萬個,佔92.7%,比2013年末增加16.17萬個,增長242.4%;機關、事業法人單位0.53萬個,佔2.1%;社會團體0.14萬個,佔0.6%;其他法人1.13萬個,佔4.6%。企業法人單位中,內資企業22.74萬個,佔99.5%,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佔0.2%,外商投資企業佔0.3%。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0.09萬個,佔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0.4%,私營企業18.73萬個,佔82.0%。

(二)經濟總量情況。依據地區生產總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陝西省統計局對各市(區)2018年生產總值進行了統一核算,並對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修訂後西安市2018年生產總值為8499.4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49.5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58.98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865.99億元,比重為33.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374.44億元,比重為63.2%。

(三)從業人員情況。2018年末,我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402.92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103.19萬人,增長34.4%,其中女性從業人員150.93萬人,佔37.5%。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為141.29萬人,增加17.04萬人,增長13.7%;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60.83萬人,增加86.17萬人,增長49.3%。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127.24萬人。

按行業分,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量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建築業64.31萬人,佔16.0%;製造業63.03萬人,佔15.6%;批發和零售業47.11萬人,佔11.7%。

(四)資產和營業收入情況。從資產看,2018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11.39萬億元。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資產佔16.7%,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佔83.3%。從營業收入看,2018年,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3.09萬億元。其中,第二產業營業收入佔40.1%,第三產業營業收入佔59.9%。

(五)新興產業發展情況。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2018年末,全市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561個,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38.1%。高技術製造業方面,2018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296個,比2013年末增長45.1%。研發投入方面,2018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R&D(全稱研究與試驗發展,以下簡稱R&D)經費支出67.10億元,比2013年增長64.8%,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3.79%。文化產業方面,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27855個,比2013年末增長254.3%;從業人員21.94萬人,比2013年末增長63.9%;資產總計3111.38億元,比2013年末增長139.6%。


總的來看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家底,系統反映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獲取了大量基礎數據。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用好普查數據,推進數據開放共享,實現普查結果效用最大化,全力服務我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