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策系列之《糧改飼》篇(一)

“糧改飼”是我國為農業結構調整新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在保證口糧安全的前提下將糧食作物飼用化,也可以因地制宜的種植優質牧草,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之前單一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草料”組成的多重種植結構。

1.1.1 “糧改飼”概念的提出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糧改飼”。文件中提到“要加快發展草地畜牧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牧草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飼草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在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農區大量秸稈資源以及草食動物消化特點,進行種養結合,實現農區及半農半牧區的草畜養殖發展,優化種植結構。



1.1.2 “糧改飼”試點工作提出的基本背景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對牛羊肉等動物性產品需求量增大,而我國牛羊肉供應量嚴重不足,只能夠保證部分消費群體的最低需求(梁寶文 2015)。但因為國內優質飼草料不足,只能依賴進口來滿足需求,而很多地區秸稈等農副產品都未得到有效利用,這導致養殖成本增加了,阻礙了我國牛羊養殖業發展。因此,國家推行了“糧改飼”。

(1)我國糧食形勢出現新變化,糧食尤其是玉米生產面臨巨大的階段性庫存壓力

在我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農業生產的目的都是在解決人民“肚子吃飽”問題。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我國農業都是以種植業的主糧生產為主,畜牧業種植業的附帶產業,用於家畜生產的僅為剩餘糧食或農副產品(張勇和王春霞 2019)。直到1990年,全國糧食產量中供人們直接食用的比例仍高達67%,飼料用量僅佔10%左右。進入21世紀後,我國農業綜合生產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但人均口糧消費持續下降,飼料用糧快速增加。然而近年來,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及單位畝產不斷提高影響,我國糧食產量實現的連年增收,加之近年來的農產品國內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糧食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在這種國內外背景下,我國糧食市場出現了“國內增產、國家增儲、進口增加、國家再增儲”的反常現象,從而使國內糧食庫存規模普遍處於高位水平,一些糧食作物甚至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階段性庫存積壓問題,在主要糧食作物中,以玉米的階段性庫存積壓問題最為嚴重(趙長和和鍾鈺 2016)。



(2)玉米作為最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用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作為世界三大谷物中產量最高的農作物,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糧,不但具有成熟快、畝產高、耐寒強等特點,而且營養價值較高,相關產業鏈較長。雖然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目前產量也處於三大主糧之首,但根本用途已經發生改變。據統計,我國每年生產的玉米主要用作飼料原料,其用量約佔玉米產量的65%~70%。此外,深加工用量約佔25%,居民直接消費的比重不足10%(卞靖 2019)。因此,玉米在我們日常飲食結構中已經不再是直接食物來源,而是我們用於生產肉、蛋、奶等動物性產品的中間生產資料。



(3) 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嚴重滯後,使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

農作物秸稈是農作物收穫籽實後剩餘部分,其營養豐富,能值與牧草相當(宋紅軍 2017)。反芻動物以其獨特的消化能力,特別是對粗飼料的消化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在現代農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Visser 2005)。反芻動物養殖潛力大,而牧區草地破壞以及種植強度的增大,造成精飼料和粗飼料的巨大缺口,使反芻動物對秸稈等替代性飼料資源的利用迫在眉睫(Vishal Mudgal et al.2018)。我國是一個種植業大國,每年產生很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在傳統的耕作模式中,秸稈處理方式為風乾後收集作燃料或直接飼餵家畜,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大量使用清潔能源,秸稈作燃料的情況越來越少,同時由於秸稈數量眾多,體積龐大,散佈于田裡,影響後續的土地耕作。而大捆收集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因此,焚燒秸稈便成了最為方便快捷又經濟划算的處理方式。同時,由於農業種植時間上的集中性,全國各地都會在冬播和夏種時呈現烽火連天的景象。這樣造成了大量熱量和二氧化碳的集中釋放,並伴隨著SO2、NO2等有害物質大量產生,不僅加劇了溫室效應,而且使空氣質量迅速惡化,更是對秸稈的浪費。同時,焚燒秸稈會將土壤淺層有益微生物殺死,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大量有機質的燃燒殆盡是對營養物質的極大浪費,燃燒也給農村民房帶來安全問題,更容易引發山林火災。燃燒產生的大量煙塵,也是霧霾的重要來源,使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崔喜等 2015)。


(4) 玉米利用方式的單一化,一定程度增加了畜牧業生產成本

我國的玉米總產量佔世界的1/6,其中的65%~70%用作飼料,佔飼用穀類總量的50% ,是主要飼料原料。大量的玉米籽粒產出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副產品,如:秸稈、玉米軸、玉米皮(殼)等。我國雖然“糧改飼”試點工作已經進行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試點區和非試點區域,玉米的利用方式還是以籽實玉米種植為主,利用模式還是直接收穫籽實,秸稈等農副產品一般處理方式為就地焚燒或直接還田,少部分會等自然風乾後作為粗飼料直接飼餵牛羊等反芻動物,直接飼餵反芻動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養殖成本,但幹秸稈適口性差,牛羊不喜食,飼餵效果較差,利用率相對較低,造成飼料資源浪費,同時也使得土地產出相對較低。玉米軸也是玉米生產過程中重要的副產品,其潛在營養價值較高,但由於纖維素含量較高,適口性差,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因此很少有人直接飼餵(葛文霞 2017)。馬君峰(2010),王利華(2011),何春玫(2010),嶽斌(2011)等人分別研究了添加酶製劑、發酵等方法處理後的玉米軸飼餵肉牛、肉羊、奶牛等反芻動物,均取得了較好的飼餵效果。但農戶對於秸稈等農副產品的利用方式關注度不高,只尋求其帶來的最大經濟利益,最終多是以直接焚燒的方式處理。(劉雅心等 2018)。大量的農副產品浪費,養殖企業又因飼草料數量不足或質量不好需要進行大量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殖成本。

因此,實行“糧改飼”勢在必行。今天到的分析就到這裡,下期介紹,“糧改飼”政策推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