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黃河水都白白流入大海,為啥不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儲存?

為什麼長江水和黃河水都白白流入大海,而不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儲存?為什麼長江水和黃河水都白白流

據水利部統計,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其中有9座城市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城市缺水最為嚴重,城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水,城市失去向前發展的動力。

長江年徑流量9600多億立方米,黃河574億左右,這麼多水白白流入大海,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它存儲起來呢,以解燃眉之急呢?

對於黃河而言,我們基本上實現了存儲,可以隨心所欲的調控,黃河上游的龍羊峽水庫,壩址多年平均徑流有200億,可它的庫容就達到250億,這意味可以把這段黃河水的徑流全部裝進水庫,實現一滴不外流。正是由於黃河上游水庫的存在,才有了天下黃河富寧夏,沒有了洪水災害,確保這裡農業生產呈現豐收景象,讓西部城市銀川、包頭煥發生機。

黃河中游還有一個萬家寨水庫,把出了河套平原的黃河水存儲了下來,通過萬家寨引水至桑乾河,進入北京北面的官廳水庫,再補給永定河,為北京生態補水。

我們還在黃河下游河南濮陽取水,引黃河水入白洋淀,每年引水10億多立方米,白洋淀是什麼地方?那個地方是國家正在千年設計規劃的雄安所在地,是為了解決北京人口過多和環境汙染進行的分流而建的新城,通過這項引水工程,即滿足了雄安城市用水的需求,還實現了對黃河水的存儲。

目前對黃河全流域的存儲,通過上游的龍羊峽、劉家峽、李家峽等水庫,中游萬家寨水庫,下游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把整個黃河的年徑流量都裝進水庫,黃河入海口不見一滴水了。五千年的黃河治水,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真正地根除了水患。

目前黃河的每滴水都有其利用價值,並把它很好的存儲起來。黃河入海口的水是我們人為地利用調水調沙、維繫黃河不斷流、下游生態補水等用水,“榨乾黃河每一滴水”這就是目前黃河水利用現狀。

黃河水用到了極限,長江呢?長江可不是象黃河那樣”為所欲為“了,有的朋友說,我們有三峽水庫,三峽壩址處徑流4600多億,接近長江一半的流量,長江庫容也就是393億立方,存儲了1/13左右,它的調控能力並不是很強,遠遠不及黃河上游的龍羊峽水庫。

從長江支流漢江南水北調每年也就是50億立方,飽和引水93億立方,引漢入渭河,解決關中平原各城市的用水,也就是20~30億立方。二者之和存儲了100億立方。

南水北調東線,每年引走長江水也就是30多億。

長江上游水電站也有很大的存儲能力,目前規劃水庫總庫容佔年徑流量的61%(三峽壩址處4600億),吸儲能力也就是2800億(含三峽水庫)。

長江中下游由於受地形影響,缺乏較好的水庫選址條件,幹流上無法建水庫蓄水,即使在未來也沒有什麼後續開發,而每年長江1號洪峰多出現在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這麼多水不僅僅白白流入大海,還會給下游兩岸城市帶來洪水災害。

長江粗算起來,存儲能力也就是2800+130(南水北調)=2930億立方,接近長江總徑流量的1/3,大約有2/3的水白白流入大海,目前來看主要是解決長江中下游河段怎麼把水存儲起來。

長江世界上第四大河,我們還是畏懼一些更好,畢竟這是9600多億的流量,我們還無法一口把它吞進去,實現隨心所欲的調控。這也好,還能保留河流基本屬性,對維護長江流域內的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長江、黃河是維繫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兩條河流,如何解決好河流與人類發展的關係,是一項重大課題,一味地強調存儲能力,勢必對下游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只有兼顧二者之間關係,河流的生態才能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