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標準的牆面裝修流程

牆面裝修第四步:厚找平處理

厚找平,顧名思義,使用方便做厚的材料,厚厚的做一遍找平。讓平整度誤差比較大的牆也能迴歸到一個誤差較小的狀態,方便後續的施工。一般都是1遍成活兒,做好後要等徹底乾燥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

這裡必須強調一下:

厚找平並不是必須要做的步驟!

判斷是不是需要做厚找平的標準有兩個:

第一,您能接受的牆面平整度誤差有多大,不平整是不是也能接受。

比如擺了櫃子發現貼不了牆,因為牆是歪的。比如側面看,感覺牆不是直的,有凹凸感。再比如,整個棚頂都斜的,甚至肉眼都能覺察到。

如果這些您都覺得無所謂,那就沒必要厚找平了,直接跳過做精找平吧。

第二,如果您對平整度還是有要求的,那麼就要測一下封固後的平整度。

如果平整度誤差超過5毫米,建議使用厚找平材料來做厚找平處理。

之所以有這個建議,是因為目前主流的靠譜精找平材料,單次批刮厚度一般都不到1毫米,批刮2~3遍也只是1.5~2毫米。

而牆面的驗收標準要求,一般交工時誤差應該小於3毫米。也就意味著,如果不用厚找平材料,當牆面誤差過大時,單純通過2-3遍的精找平根本找不平。

如果批刮超過3遍膩子才能找平,無論工費還是材料費,都不如直接用厚找平更經濟划算。畢竟厚找平更便宜,而且一般都是1遍成活兒。

關於厚找平,還有3個重點注意事項,我也一併給您做個提示。

注意1:牆面平整度的測量

平整度,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牆面的平整程度,使用的是平整度誤差來表示。家中大的表面,比如牆面和地面,都會涉及到平整度誤差的概念。

測量平整度誤差有專用的工具,網上能買到,100多塊錢一套。主要工具是2米長的靠尺和配套的塞尺。用靠尺在牆面貼緊,中間出現縫隙的地方,用塞尺塞進去,讀一下塞尺露在外面的讀數,這個就是誤差值了。

如果要判斷一面牆的誤差,最好多個位置測量,而且每個位置都做米子形的測量,就是垂直、水平和45度斜角,三個方向都測一下。

注意2:局部找平和整體找平

雖然裝修公司和工人都不太愛做局部找平,但實際上,如果一面牆真的只是局部凹陷,用局部找平的方式來做也是可以的。極端一點,我們可以假象牆面只在中心有一個洞,如果把洞抹平,這個就叫做局部找平,但如果全牆整體找平順便把洞抹平,就是整體找平了。

整體找平施工相對簡單,且效果穩定可靠,而且因為面積大,所以肯定比局部找平收的錢多,所以一旦提到厚找平,基本都是整體找平。這不能說是頑疾,只能說是一個現象。

注意3:厚找平材料的選擇

這麼多年過去了,國家在對應材料的標準制定上,依然沒有考慮到厚找平材料的耐水性和粘接強度要求,這就給不耐水低強度的低檔材料留出了生存空間。對應的,普通消費者想要買到高品質的厚找平材料,仍然非常困難。

哪怕您買到大品牌的精找平膩子產品,但卻依然買不到配套的厚找平材料,確實比較尷尬。不過以牆面基礎材料這種低關注度的狀態來講,也不難理解,消費者根本不感興趣你是什麼品質,只要便宜就好,劣幣驅逐良幣也就是個必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