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炊事保障之路,他是官兵心目中的“定海神針”

“這次疫情很嚴重,部分後勤保障人員因隔離時間不足,無法執行此次任務,後勤保障難度大大增加!”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董軍班長在!”

“是啊!有董軍班長坐鎮,這次保障不用愁!”

……

解放軍某船艇部隊炊事班長董軍,當兵16年,大家心目中的“定海神針”。他為何有如此實力,成為大家的信心之源?

入伍之初,瘦小的董軍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新兵下連,他被分到某倉庫,整整站了三個月的崗。孤獨和單調也給了董軍思考時間,既來之則安之,既然被分配到這個崗位,就要堅守好。後來調任通信員崗位,在接下來的一年裡,他沒有辜負組織的期望,經他處理的每一條信息都準確無誤。直到有一天,董軍自告奮勇,向領導請求:“我喜歡炊事,保證學成回來,為大家改善伙食。”就這樣,董軍踏上了炊事保障之路。

哪位戰友來自哪裡,口味偏向什麼,董軍都瞭如指掌,哪道菜需要什麼火候,董軍熟記於心,哪些食材是應季時蔬,既能滿足官兵營養需求又能節約伙食費,董軍不厭其煩,認真鑽研,最終,董軍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從通信員到優秀炊事員的轉變。

“用心做事你能把事做成,用腦做事你才能把事做到完美。”這是董軍平的口頭禪。多年來,每次出海,常遇到官兵吃不到新鮮蔬菜而食慾大減的情況。有次董軍正在餐檯值班,聽到就餐的戰友小聲嘀咕了一句:“唉,又是吃肉,真懷念吃蔬菜的日子啊。”就餐人員一句不經意間的自言自語,在董軍這裡卻成了催徵的號令。為了儘快解決這個難題,董軍一有時間就查閱書籍資料,最終找到了解決辦法——黃豆芽、綠豆芽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速效途徑。於是,董軍像著了魔一樣,沒事就鑽研豆芽的培植。

身邊的戰友常常不解地問,“董班長你都十幾年的老兵了,幹嘛還要折磨自己自討苦吃!生豆芽既要時刻關注豆芽的生長溫度,還要時常換水,你不嫌麻煩啊?”董軍憨憨一笑回答道:“麻煩怕什麼,想到戰友們能吃上新鮮蔬菜,就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再後來,他又嘗試種植菠菜和生菜,利用休假時間學做豆腐,為戰友們的餐桌增添了一道道綠色的美食。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爭豔春滿園。為了提升更多人的烹調技能,更快提高保障打贏能力,為大家提供更可口的飯菜,他耐心幫帶身邊的年輕同志,將自己多年總結的十幾本心得體會傾囊相授。

有人問他:“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董軍說:“只有戰友們的整體水平都高了,炊事班的伙食保障能力才能整體增強,只有整體增強了,才能進一步群策群力互相提高。”

軍人家庭聚少離多是常態。今年春節前,董軍的妻子抱著年幼的孩子,從四川綿陽老家千里迢迢到部隊探親。才團聚不到幾天,恰逢新冠肺炎疫情,任務前所有官兵需要提前隔離十五天以上。這時有人跟董軍建議,可以跟領導請示一下,爭取當留守人員。董軍當即表態:“那可不行,單位人手本來就少,再加上一部分人滯留在外地,這次保障壓力太大了!”就這樣,董軍匆匆告別了暫住於家屬樓的愛人和孩子,踏上了出征路。在後來的電話中,董軍滿懷歉意地說:“媳婦兒,不是我不想陪你和孩子,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咱四川娃也不能夠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啊!”

說起將來退伍後的打算,這位樸實的川娃子望了望浪花翻騰的大海,堅定地說:“從軍16年,雖然還不能確定將來幹什麼職業,但可以肯定地說,一日為兵,終身都會保持軍人本色!”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邵長威 付樂 崔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