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試劑老闆的悲喜四月:月初上億訂單泡湯,月末出口恢復價格還漲!

文/ 韓璐 編輯/ 陳曉平

億立方生物技術創始人廖生贇,終於熬過了跌宕起伏的4月。

億立方是深圳一家體外診斷試劑的生產廠家,1月中旬,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佈,廖生贇開始啟動新冠檢測試劑盒研發,整個春節都在滿負荷工作,“研發核酸試劑相對更快,抗體研發需要病例信息積累,流程長些。”

遺憾的是,他沒分享到國內一張訂單。億立方在內,沒有一家深圳企業產品在國內獲批上市,即便華大基因的獲批產品,也來自武漢分公司。

體外試劑屬於三類醫療器械,註冊週期通常3-5年,國內大部分產品為應急審批,申報、推薦通道特殊,獲批影響因素很多,深圳企業全部缺席“白名單”。

牆內開花牆外香,海外疫情爆發,廖生贇立刻調轉方向,轉道註冊制申請的歐盟CE認證,專供認可CE認證的海外市場,譬如德國、尼日利亞、印尼等,他沒想到,出口政策過去1個月內兩度生變,上億的生意險些泡湯。

下訂單的檔口,大門關上了

2月初,廖生贇就在德國漢堡申請歐盟CE認證,3月中旬拿到正式批件後,海外訂單開始快速起量,單筆訂單均在幾十萬份,百萬美金起步,問詢的客戶不斷增長。

3月底,三部局突發公告,自4月1日起,防疫醫療物資出口,必須取得國內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符合進口國(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這項緊急更改,意在回應中國試劑盒的質量質疑。

限制一下達,廖生贇懵了,手頭沒有註冊證,香餑餑的出口訂單捂成燙手的山芋。他的一位海外代理商告訴《21CBR》,關閘令一出,億立方丟掉的訂單“金額上億”。

億立方生物技術創始人廖生贇 來源:視頻截圖

廖本人支持市場規範,魚龍混雜的試劑廠家或者外貿商,有的連核酸、抗體都說不清,向他們開放出口渠道,危及行業甚至國家形象,他委屈的是“一刀切”做法。

“海外買家都先試用我們的產品,樣本認可了再正式下單,”廖生贇說,那個關口,剛好是簽訂單的前後,海外客戶的合作瞬間喊停,“對於海外買家,我們只能解釋情況,有退單的,也有部分客戶很友好,願意給時間緩衝。”

新政一下達,廖生贇的局面不只訂單泡湯、庫存積壓,海外交易中不少涉及到賠償責任,對廠商來說非常麻煩,他的團隊花了很多精力化解撤單、延遲的糾紛。

國內用不了,國外出不去。幾乎整整一個月,億立方的新冠產品生產線全部停滯,他能做的,就是四處奔走,一次次向有關機構提建議。出口規範令一出,他們第一時間和廣東省政府溝通,國家商務部督察組也很快來人調研。

煎熬了三個多禮拜,事情有了轉機。

4月25日,出口政策放寬,不再要求“國內註冊證”,走相關流程,報審商務部,審評合格,即有出口資格。第二天,廖生贇就趕往廣東省政府做備案,準備材料。過去一週,他時刻和政府保持溝通,進展也大體符合預期。

一位內部人士告訴《21CBR》記者,從申報到批准,大概一週左右的時間,“關閘之前,不少廠商的出口訂單都是上億的,出口恢復後,這批訂單再加上後續海外訂單,廠商心情應該都不錯。”

據她介紹,國內疫情穩定,各省多用集採方式,價格壓低不少,海外疫情不明朗,一份出廠價大概10美金左右,“價格還在水漲船高,現在是個大機會。”

國內和海外,一個都不放棄

儘管海外出口恢復在即,廖生贇依然在設法爭取國內註冊證。

復工復產進行時,決策層提出大規模開展核酸和抗體檢測,行業從幕後走向臺前,從治療走向日常,就試劑盒廠商來說,國內和海外,一個市場都不想放棄。

國外的試劑檢測,動輒上千美金,國內低廉得多,各地網上公佈的新冠核酸檢測價格,在160-300元不等。廖生贇說,國內檢測價格合理適中,廠商也能接受,這也要感謝中國高效的檢測實驗室以及低廉的人力成本。

據擬上市的聖湘生物公佈的數據,核酸檢測試劑的平均成本在15元/人份波動,毛利率超過80%。

廖承認,行業內成本差不多,試劑盒的價格波動,取決於核心原材料的價格。“NC膜等核心的試劑原材料,很多涉及國外進口,如果缺貨或者流通不暢,價格就會上漲。”

疫情肆虐,對億立方這樣的企業,恰是一次難得的市場教育,特別是核酸檢測。

來源:視頻截圖

新冠之前,很多人不知道核酸檢測到底是什麼,用在哪些場景。“肺炎、支原體、HPV等很多傳染病、遺傳病檢測,背後都有核酸檢測,大家不清楚原理,才覺得遙遠。”廖生贇說,以百日咳為例,傳統血液培養檢測要一週左右,核酸檢測最快24小時出結果,成本更低。

疫情期間,前端檢測儀器、檢測實驗室的數量也增加了,制約檢測規模的瓶頸也消失了,試劑盒產能很容易擴容,只要有需求,檢測行業很快就能跑起來。

隨著核酸檢測走進生活、走向海外,質疑聲逐漸出現,一度出現海外退貨的消息。

廖生贇解釋,大量質疑的癥結不在質量,而是溝通,境外大批客戶從未以這樣的大規模操作檢測,核酸和抗體的操作方法也不盡相同,廠商、代理商未必解釋清楚,且可能“拔高”核酸檢測類產品性能,造成不合理預期。

“畢竟,任何檢測和治療都不是萬能的。”廖生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