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發展決定著收入差距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隔壁家小孩和寶寶差不多大,它已經會叫爸爸媽媽了,我家寶寶還不會講話呢,是出什麼問題了嗎?”

“有些親戚朋友說這是貴人語遲,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而思維是智力中的核心要素。早開口說話,能極大地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

美國曾發起“3000萬詞彙鴻溝”活動。語言的薰陶直接導致孩子長大之後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上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後天努力很難彌補的。

所以,你們之間最直觀的差距就是:三歲前語言的刺激程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說話?

1-12個月:學習發音階段和咿呀學語階段

12-36個月:單詞短句爆發時期

寶寶學習語言的方式很特別,是先記憶後說話,寶寶在嬰兒期的時候,他的大腦就具有驚人的吸收能力,幼兒教育家蒙苔梭利將其稱之為“胎生的吸收精神”。只有親自教,孩子才能學好說話。

教的方法有兩個原則:

①遵照孩子的步調教;

②堅持,堅持持續、大量地對寶寶進行語言輸入,這個輸入的過程,其實就是跟寶寶聊天。


一、0至12個月

1、寶寶多做眼神交流,溫柔說話

寶寶睡醒睜眼時,溫柔地說:“寶寶睡醒了?睡得好不好呀?”(寶寶用孩子的名字代替)

2、聊天時,多強調自己的身份

可以從“爸爸”、“媽媽”開始,把這樣的名稱放在句子裡。

3、教孩子識別物體

可以教孩子識別物體了,耐心、不斷地說,讓孩子開口重複。這個階段,你跟寶寶的聊天內容就變成了看到物體指給他,並告訴他是什麼,反覆多次強調。


二、12-36個月的寶寶

1、堅持親子閱讀

跟寶寶讀繪本,是讓寶寶識物以及好好說話的助力方式,如果有條件,越早開始越好。


2、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創造輕鬆愉悅的氛圍,將動作和語言結合,多說,多鼓勵。讓孩子在學習的好習慣中長大。


3、參與活動,在角色扮演遊戲中發展詞彙。可以與孩子做一些語言遊戲。如:正話反說,你劃我猜,《寓言故事》等。


另外,男孩子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心急,男孩開口說話比女孩晚,是有科學依據的。還有,當3歲以內的孩子亂髮脾氣,他可能是因為詞語匱乏不會表達,抓住機會,提高寶寶表達能力。


其實,教育寶寶都是有聯繫的,就像一句網絡名言“百因必有果”,寶媽們如果想讓寶寶有一張巧嘴,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和他多說話,多交流,別以為他什麼都不懂,他可是一個具有超大容量的刻錄機,將語言全盤吸收進來,等到哪一天要用了,一下子就迸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