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根花卉有哪些形態特點,該怎麼樣區分?

球根花卉擁有肥厚肉質的地下根莖,可蓄積水分及養分,目的是幫助球根度過休眠期間的嚴峻氣候,待適合生長的季節到來,便重新進入生長期萌芽抽薹。最具知名度的球根花卉有:風信子、鬱金香、朱頂紅、馬蹄蓮、番紅花、大麗花、鳶尾、葡萄風信子、仙客來、大巖桐等。

不過,“球裉”是—種通用的名稱,用來指特殊的儲藏養分、水分及芽體的地下部膨大肉質器官。球根植物遍佈於各科屬之間,會開花且具有觀賞價值的稱為“球根花卉”。球根形成的過程會因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五大類:鱗莖( bulb)、球莖(corm)。塊莖( tuber)、塊根(tuberous root)以及根莖(rhizome)信

鱗莖( bulb)

地下莖衍生特化,由多層肥厚的鱗片所包圍,中心點在球體中心,通常呈扁平的圓盤狀,可分為“有皮鱗莖”(tunicated bulb)和“無皮鱗莖”(scaly bulb)。

有皮鱗莖

有多層圍繞中心點的鱗片,外有一層膜片包覆,用來保護鱗莖,如:朱頂紅、水仙、鬱金香。

無皮鱗莖

由許多片無皮鱗片鬆散包圍組成,如百合。

百合的鱗莖

球莖(corm)

呈扁平狀,由肥厚結實似球狀的地下莖所形成,有明顯的節間,通常只有一些鱗皮包覆,而不像鱗莖有鱗片包覆,如番紅花、唐菖蒲、小蒼蘭。

唐菖蒲的球莖

塊莖( tuber)

肉質短而厚肉質短而厚實的地下莖縮化成塊狀,通常塊莖上具有芽眼,呈不規則形或扁圓形,可演變為地上莖或是塊莖,如彩色馬蹄蓮、嘉蘭。

嘉蘭的塊莖

塊根(tuberous root)

肥厚的根部呈肉質塊狀,沒有芽眼,與塊莖最大的差別在於塊莖有節,且節上可以生長側芽,塊根則沒有節,如陸蓮花、大麗花。

陸蓮花的塊根

根莖(rhizome)

為一種略呈水平生長的地下莖,有肉質根、木質根,有明顯的節,由退化的鱗葉演變成肉質狀縮短在節上。大部分的姜科植物為“根莖”,如野薑花、美人蕉。

野薑花的根莖

球根花卉非常適合居家種植,不管是庭園地栽,還是以盆栽種植於頂樓花園、騎樓、陽臺、窗臺,適應性都很好,平時照護也不用時常澆水,省去了一大麻煩,可以說是懶人的一大福音。而且容易繁衍後代,母球旁邊長出來的子球,剝下來就可以再種一盆,所以常有人會跟花友互相交換子球,栽種出更多的種類或花色,樂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