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第1次“偷東西”時,家長要做到這3件事,否則孩子會受影響

“偷東西”,也是孩子這一時期的常見表現形式。

因為孩子常常分不清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誤以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可以拿走,這是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的侷限性導致的,這時候是孩子只是“誤拿”而不是“偷拿”,他們並沒有“偷“這個概念。

等到了六歲以上,孩子已經進入了他律道德階段,有了物權意識,對事情有了基本的對錯判斷,他們懂得隨便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

有了這個基礎後,家長們就能引導孩子尊重他人的物權。

不過呢,明白孩子這種做法的深層原因,並不意味著當孩子有不經允許私自拿他人東西的行為時,家長們可以坐視不管,而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正確引導。

當孩子第1次“偷東西”時,家長要做到這3件事,否則孩子會受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以孩子的內疚、自責建立的責任感是孩子畢生的枷鎖。

但如果是從鼓勵,尊重,參與的角度,孩子基於自己的人格形成的責任感,才能成為孩子畢生的自發性動力,他也會發自內心地遵從。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最不願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父母需要知道這點,也是對孩子基本的尊重。

所以父母在外人面前批評教育孩子,甚至讓朋友親戚來參與責罵孩子,這無疑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外人對孩子錯誤行為的轉述,還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1、使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未經別人同意就將其據為己有時,父母要教育孩子:“東西是屬於別人的,你不能因為喜歡就隨便拿走。如果非常想要,可以通過購買或以物換物的方式得到。”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所有權”的確認。

沒有人天生就是小偷,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曾經有過偷東西的經歷,偷東西的不一定是壞孩子。所以當孩子承認犯錯時,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是選擇原諒,並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大人的原諒和信任而做得更好。

2、告訴孩子哪裡錯了,給予愛與關注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又提出:

任何人都有滿足自己需要的願望,且來源於內心的動力會驅使自己完成某一個行為,同時,人們被喚起但並未得到滿足的心理會產生一個“心理張力”,它會促使人們採取一些極端手段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實並不是物質匱乏,這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心理創傷。

但是情感上的匱乏,卻會讓人一輩子都在尋求溫暖的客體,來彌補原生親子主體的帶來的缺憾。

等到孩子關上心門,要走進去就非常困難了。

且放心,有關注和愛澆灌的樹苗,不會長歪。

3、千萬不要責罵孩子

正是因為孩子的思考模式一般是自我為中心,並且模仿父母,對於是非對錯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學會社會規範。

僅僅是教孩子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夠的。

逛超市的時候,孩子不懂價值交換,會覺得那就是個拿東西的地方;隨意拿走屬於孩子的東西,孩子也會隨意拿走家裡人的東西。

4、不要過度限制孩子

有的父母可能過分強調自己賺錢如何如何不容易,孩子花的錢都是自己辛苦賺的,錢該怎麼花都應該由父母做主。

父母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感到壓抑,感到被控制,而激發了孩子的反抗心理,孩子會為了證明自己的自主能力,而偷偷地拿父母的錢去花,來滿足自己的權利慾。

父母應該有承擔生活重擔的能力,不應該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過度限制孩子,這樣做非但不會讓孩子學會珍惜,只會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做出一些過激行為來。

培養孩子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說服教育並不是說簡單地去訓斥或者是講大道理。而是需要根據孩子的切身的體會來講一些自己的對某些事物的一些觀點。

中國的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不善於表達。經常是過多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會非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批判有的時候會使得孩子可能會越做越糟糕。

儘量的給孩子貼一些正面的標籤,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能夠做到的。

良好的思維習慣有助於孩子從正確的角度和方面思考問題,有助於孩子能力的鍛鍊,知識的獲取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問題。

如:感覺接觸瞭解新鮮事物,善於觀察,勤於動腦,遇到問題能獨立思考和解決。特別是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想要更有效的培養孩子好習慣,可以給孩子閱讀這套《小熊寶寶好習慣繪本》。

小熊寶寶好習慣繪本本書通過八個篇章:《小熊寶寶不挑食》《晚安!月亮》《媽媽,我能行》《打針怕什麼》《唰唰唰!唰唰唰!》《我會洗手》《洗洗真清爽》《我可不拖拉》。

只需要49.9元,就可以讓孩子通過8個精彩的小故事,生動有趣的講述了小熊寶寶的飲食習慣、文明習慣、衛生習慣、做事利落不拖拉的習慣等等相關內容。

通過講述小熊寶寶的良好習慣,引導孩子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優秀,從而健康快樂成長。

點擊下面卡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