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一歲幼兒能力發展檢查表

本文所附的幼兒行為能力發展對照表,是整合了美國丹佛兒童發展表(DDST)、臺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2012)、臺灣教育部門邀請專家學者所編寫的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2007)、民間各教育和營養相關單位所整理併發布的資料,以及王臻惠老師在教學現場多年經驗的觀察記錄。


我們把一般細分為粗動作發展、精細動作發展、社會認知、生活自理能力等幾大項能力指標簡化為肢體能力發展和社會性能力發展兩大部分。對於2015年的幼兒來講,可能不是一個普遍化的標準,但卻是十多年前,在安全、豐富、愛與自由寬鬆的環境下,一般孩子都能達到的標準。



之所以提供這樣的表格,是為了讓年輕的家長能夠了解幾件事:

1. 在充分的營養、有能力的愛和足量的針對性感覺統合訓練之下,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可以更好的,而且可以是全方位的均衡發展,甚至超齡發展;


2. 感覺統合發展不足是現代孩子的普遍現象,但這不是正常的,也不是孩子長大就自然會好的,必須從小抓起;


3.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支撐,家長若能有意識地在平常生活中為孩子搭起能力提升的攀爬鷹架,孩子就能超越順其自然的發展進度;


4.懂得並善加應用感覺統合發展理論,孩子很容易被培養成健康、快樂、自信又高能的狀態,但是,家長的感覺統合狀態是決定“懂得並善加應用感覺統合發展理論”結果的關鍵,所以,感覺統合運動需要全家一起來。


肢體能力發展

躺著時,可以從仰姿轉成俯姿。
被抱著時,喜歡和人玩躲貓貓。
會在地板或床上滾來滾去。
可以一個人坐好, 頭抬起。
會手膝撐地,腹部離地爬行。
會將一隻手拿著的東西換到另一隻手。
能找出在他面前被藏起來的玩具。
可以自由地向前爬行或轉彎爬行。


會扶著傢俱或牽著大人的手走路。
能自由地
張握自己的拳頭。
會模仿拍手的動作並能拍中雙掌。
喜歡嘗試各種味道,包括半固態食物或鬆軟的食物。
能獨立站著不動,不會摔跤。
會坐著推球或來回移動小汽車。
能注意到突發的聲音並隨著聲音轉動脖子。
摸到陌生的物質時,會專注地感受、觀察,還會將其丟擲、玩弄或放入口中。
眼睛能夠持續追視移動的物體,身體也會隨著視線的移動而改變姿勢 1歲半時能走得很穩(不踮腳尖、雙腳不會張開超過肩寬、轉彎不摔跤、該停時能穩穩停住、雙臂自然下垂、雙腳用力均勻)

社會性能力發展

會對鏡中的自己有反應。
會從很多人當中找出媽媽。
經常發出像在講話的聲音。


周圍有人就會高興,就算是不熟悉的人。
陌生人抱他時,會一直看著對方的臉。
別人唱歌、說話時,會一直盯著人家的嘴看。
有人哄他就會逐漸安靜。
能發出正確的“媽媽”或其他疊字的聲音。
能用不同的哭聲表達需求。
能配合大人把尿時尿出來。
到陌生環境時,會專注地東張西望。
高興時,會手舞足蹈併發出笑聲或像說話的聲音。
看到人的笑臉會跟著笑。
能把玩具給別人但期待對方歸還。
對喜歡的玩具能專注玩很久;一旦不喜歡了,就不會再玩。
遇到緊張或困難情境時,會對著對方或身邊的人發出較大音量的類似說話的聲音。
能與同伴相互注視並用手觸摸同伴,試探同伴的反應。
能聽懂別人叫他的暱稱或小名,並能朝聲音來源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