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古代每當外族入侵時,孔子後人總是第一個俯首稱臣?

為何中國古代每當外族入侵,孔子後人衍聖公總是第一個俯首稱臣?

千百年來,歷史的長河從未停止,它在奔流不息的同時,也帶走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芸芸眾生,生命的長度中終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義卻各不相同,總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銘記,比如孔子。

兩千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學,周遊列國,宣揚周王朝的"仁義""禮樂",試圖結束春秋戰國的戰亂,但無奈孔子的禮樂思想與當時君王的急功近利背道而馳,政治上的抱負雖未能實現。但其在教育方面的地位,卻無人質疑,他被譽為中國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周遊的同時,也育人無數,同時孔子也打破了當時社會的教育壟斷,一生廣收弟子,桃李滿天下。孔子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其中在後世留有賢名的便有七十二人之多,更有多人在東周時期的各國擔任高官,皆為棟樑之才。

由於孔子在讀書人心中無比崇高的地位,孔子的後人都受到了歷朝歷代君主的重視。

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1055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才被中華民國廢止。雖然說衍聖公這個名號在宋朝才正式被冊封,但實際上,孔子後人一直都被各國國君所優待。

在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那麼作為孔子直系後人而世襲罔替的衍聖公們,有沒有幾個是“離經叛道”的呢?還別說,孔子的後人中還真有幾個不爭氣的。

靖康之變中第四十八代衍聖公棄宗廟南逃

北宋滅亡時,宋高宗率文武百官南下,遷都臨安。建炎三年,孔子第48世嫡孫、衍聖公孔端友奉召南遷。率族人百餘名以及顏、孟、曾三姓族人,隨宋高宗從瓜洲租船扈從過江,最終護送鎮廟之寶於二月中旬到達臨安。二月十八日,孔端友入覲宋高宗,請賜廟宅並安置闕里大宗移民。宋高宗敕賜孔子家族廟宅於衢州。史稱"扈蹕南渡",亦稱"大宗南渡"。於是孔端友成為孔氏南宗始祖,這一宗歷經六代衍聖公,約兩百年。這一次的棄廟南逃我們還可以為他找到一個藉口說,這是迫於形勢,但畢竟這還是宋朝。但是下面這個子孫就比較離經叛道了,真是令他的前人們蒙羞。

認賊作父

在公元1252年,第五十代衍聖公孔元措(北宗)去世,此時正是蒙古族的鐵馬踏上了中原廣闊的土地。大明王朝這時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孔子的後人們並沒有帶領人們“精忠報國”,而是爭著向他們的新主子忽必烈諂媚。據說當時孔元措的子侄們為了能爭奪到“衍聖公”的頭銜,都跑到忽必烈面前諂媚 ,希望可以藉此保住自己衍聖公的稱號與榮耀。

在馬背上長大的忽必烈當然看不上這些文不成武不就的蛀蟲,他所信奉的是馬背上奪天下,重用這些人對於他成就大業沒有一點幫助。於是他對著成天在自己面前蹦躂的跳樑小醜說“你們要回去好好讀書,擁有了才能自然可以獲得一官半職。”將他們打發了去。

​到了第六十四代孔衍植,當時多爾袞幾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來北京城,作為當時的衍聖公孔衍植奉上了《初進表文》諂媚奉承滿清君主,奉承新帝

“山河與日月交輝”“六宇共戴神君”。一看孔子後人那麼識抬舉,於是第二天滿清皇帝就下詔說:“先聖為萬世道統之宗,禮當崇祀,昭朝廷尊師重道之意。本內所開個款俱應相沿,期與優渥,以成盛典。”接著攝政王多爾袞根據方大猷的奏請和吏部的題復,仍封孔衍植為衍聖公。

孔家對於封建禮教的延續,是歷代主流思想,無論哪個政權,重視儒學禮教會是"順天勢"的表現。孔家從不是激進派,孔家是非王族的上層社會,作為紐帶,順應新政權可以說是引導民眾順從,這會間接加快政權過渡,減少社會動盪,和儒家思想符合。

每當外族侵略者大規模入侵時,幾乎就沒有一個“聖門後裔”能夠站起來組織百姓起“義兵”抵抗外族入侵,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立即迅速地向外族侵略者投降屈服,屁顛屁顛地請求這些外族侵略者去冊封延續他們的“衍聖公”的封號,這實在是令人汗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