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對人體有害嗎?


如果你經常喝葡萄酒,相信你一定會發現,在葡萄酒的中文背標中有一項是二氧化硫(SO2)的字眼,英文背標上也有的標註了“Contains Sulfites(含亞硫酸鹽)”。這個人們談之色變的詞語,為什麼會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高貴優雅的葡萄酒中?它究竟對人體有沒有傷害呢?


為什麼葡萄酒裡會有二氧化硫?


那麼,想知道葡萄酒為什麼含有二氧化硫,需要先知道葡萄酒是如何釀造的……


現在葡萄酒是由葡萄汁發酵而成。葡萄汁中有大量的糖,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菌會把它們轉化成酒精。所以,發酵越充分,轉化就越完全,最後的成品中酒精就越多,糖就越少。


糖的殘留量決定了葡萄酒的“幹”度。比如,“乾紅”是指糖含量很低的紅葡萄酒,而含糖量高的叫做“甜葡萄酒”。不同的“幹度”和其他微量成分,比如單寧、多酚化合物等,構成了葡萄酒的千差萬別。



葡萄汁的發酵是由酵母菌來完成,但還有一些雜菌也可以在其中生長。所以,要讓葡萄汁按照人們的希望轉化,必須得有一隻“魔手”來控制它們。比如說,在葡萄剛剛榨出汁,還未發酵之前,需要“保鮮”,否則,人們扶植掌控的“好酵母”還沒開工,葡萄汁中天然存在的細菌已經不甘寂寞,把葡萄汁破壞掉了。而另一方面,葡萄汁一旦開始發酵,就會有“不把糖吃光耗盡絕不收兵”的趨勢。所以要想在成為“幹葡萄酒”之前,留下一些糖,成為“甜葡萄酒”或者“半甜葡萄酒”,就需要提前終止酵母菌的活動。


即使釀造好了葡萄酒,事情也還沒有完。一方面,葡萄酒中依然有糖(哪怕是幹葡萄酒,也多少還是有點糖的),同樣可以成為細菌的樂園。另一方面,阻止酵母菌往往不能把它們趕盡殺絕,可能還會有一些節後餘生的倖存者。它們繼續生長,會改變葡萄酒的口味。此外,也還可能會有其他把酒精轉化成醋酸,把葡萄酒變成 “葡萄醋”。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滅菌是必不可少的。加熱雖然可以滅菌,但也會破壞葡萄汁的風味,在葡萄酒釀造中並不適宜。所以,加入某種“保鮮劑”或者“防腐劑”,也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添加與不添加二氧化硫的葡萄酒有何區別?


一位叫做西蒙•伍爾夫(Simon Woolf)的天然葡萄酒專家就在自己的專欄上闡述了他的看法。

他對比品鑑了兩款 2012 年的長相思(Sauvignon Blanc),這兩款酒均由一位叫做塞普•馬斯特(Sepp Muster)的奧地利生物動力法倡導者釀製,且均來自同一葡萄園,不過嚐起來卻極為不同。第一款酒非常活潑,帶有濃郁的柑橘類水果味和令人愉悅的複雜度;另一款則相對平靜,沒有過於明顯的口感,而且更多的似乎是比檸檬本身還多的檸檬果汁味。然而,造成這兩者差異的不過是在第一款酒倒罐(Racking)時加入的僅為 10mg 的二氧化硫而已。不過既然葡萄酒加入二氧化硫後口感會變得更好,那酒中的二氧化硫對人體有害嗎?


酒中的二氧化硫對人體有害嗎?


所謂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二氧化硫雖然聽起來並不友善,但這也是建立在劑量較大的前提下。

雖然不同國家對二氧化硫含量規定不同,但事實上,要實現二氧化硫的所有功能,根本不需要如此大的劑量。


美國曾做過統計,絕大多數葡萄酒的二氧化硫含量在100mg/L左右。況且葡萄酒在開瓶後,其中的二氧化硫會揮發一部分。再搖一搖杯,30%-40%的二氧化硫又會揮發……真正進入體內的更是微乎其微了。

國際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制定的二氧化硫安全攝入限是每天每公斤體重0.7毫克。即對於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在長期且不間斷的條件下,每天有42mg二氧化硫進入體內,都是安全的。

假如按照葡萄酒中殘留二氧化硫100mg/L的平均值來算,那麼400毫升葡萄酒中就含有40毫克,接近“最高攝入量”了。再算上醒酒和搖杯揮發的二氧化硫,真要喝到二氧化硫產生危害,恐怕酒精都不樂意了。換言之,只要適量喝酒,大家沒有必要擔心二氧化硫的健康危害。


葡萄酒中一般含有多少二氧化硫?


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一直是檢測中的重要指標,每個國家對釀酒過程中能加入的二氧化硫最高含量都有專門的法律規定。


在中國,根據中國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使用上限是最大殘留量不超過 250mg/L,甜葡萄酒不超過 400mg/L。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沒有人為添加,葡萄酒中依然可能含有二氧化硫,因為它是發酵過程中的天然產物,可以說世上幾乎沒有不含二氧化硫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