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確診破170萬:疫情反撲的背後這件事要警惕

作者/頌頌

來源/阿何寫作12期訓練營1班

新冠疫情已經在207個國家蔓延,截止到今天,全球確診病例已突破170萬大關。

比起口罩,關在家裡的人更關心的是口糧。

各國民眾搶購食品的消息頻頻上熱點。

聯合國農糧組織也多次發出警告,受疫情和蝗災影響,全球或出現糧食危機。

之後,多個國家宣佈"禁止糧食出口"。

據統計,有五分之一的食物,跨越了至少一國的邊界,食物跨越國界比40年前增長了50%以上。

各國陸續採取疫情防控措施,全球糧食供應鏈平衡已經打破。

對於相對富裕的國家來說,影響不會很明顯。

對於低收入、缺糧國家將變得更加困難。國內上下,都會因為缺糧而遭到重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2019年的高溫天氣爆發旱災,糧食出口大國阿根廷、美國糧食紛紛大幅減產,美國玉米和小麥預計分別減產11%和12%。


澳洲大火導致的糧食減產預計在7%。依然肆虐的非洲蝗災已經對埃塞爾比亞、埃及、中東、巴基斯坦的糧食生產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壞。

蝗災繼續,全球糧食減產可能達到30%,後果不堪設想。

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有能夠從容應對各種災難的糧食儲備和生產能力。

即便是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的一環,也無法完全是置身事外。

非洲豬瘟期間,中國撲殺了200萬頭豬,不及每年宰殺豬數1%,豬肉價格就翻了幾翻。

忍受飢餓的人們,還有那麼多...

近年來全球捱餓人數逐年增多。

2020年,旱災、蝗災、新冠疫情多重影響下,這個數字有可能被推向新高。

01 一邊是吃不飽,一邊是吃不完

全球每年浪費近三分之一的糧食,餐桌上的食物有4成被浪費。

生活穩定的人們來說,對食物的尊重和敬畏卻越來越少。

中國是最大的海鮮消費國,每年6500萬噸的消費量,佔全球總量的45%,蔬果的產量和消費量,也在7億噸左右,佔世界總量的40%。

中國餐飲食物浪費量,也達到了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

這些食物,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下面這些場景,相信大家都經歷過:

丟棄冰箱裡沒及時吃掉的、過期發黴的食材:

食堂飯菜不合口味,沒吃幾口就倒掉:

婚喪喜慶,大擺宴席,大魚大肉十幾道菜,沒吃完人就走光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已經走在追求吃得更好、吃得更美味的道路上。

享用美食時,請別忘記:還有8億捱餓的人們,在吃一頓飽飯而勞碌奔波。

浪費糧食,於心何忍?

咱們國人這次又拿了個世界第一。

全球肥胖人口升至6.41億的時候,

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

不過四五十年的工夫,我們終於不用為吃發愁。

有多少食物僅僅滿足了味蕾一時痛快,最後讓人上吐下瀉甚至住院?

有的人說:只是多吃一口而已,有什麼所謂?

偶爾多吃一口,是無妨的。

如果每天都多來一口,災難就會從嘴邊而來。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猴子的實驗:

研究人員將200只猴子分成兩組:一組猴子不控制飲食,頓頓管飽;


另外一組嚴格控制飲食,只讓吃七八分飽。

10年後實驗結果如下:

1、敞開吃的胖猴子們,有得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的,100 只猴子死了50只;

2、控制飲食的瘦猴子群體,只有12只死亡。

再往後推,15年後,頓頓吃飽的猴子都死光了,高壽的猴子都在七八分飽的群中。

02 吃飯八分飽,病症都要繞路跑

老話常說:吃飯八分飽,醫生不用找。

中醫裡則有"若要小兒安,三分飢和寒"之說。少吃一口,好處真的不少。

如果胃裡面一直裝著滿滿的食物,胃得不到休息。

長此以往,會引發胃糜爛、胃潰瘍。

如果蛋白質和脂肪類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還會產生大量的毒素和致癌物質,甚至導致癌症!

有意識地少吃,又有哪些好處呢?

1、減輕體重:

減少食物的攝入,會降低體重,除了有助於保持良好的體型,還能降低罹患肥胖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幾率。

2、保護心臟功能:

吃太飽,胃會過度擴張,容易使橫膈上移,影響心臟功能。

人體為了消化吸收各種營養物質,代謝需氧量會大大增加,容易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引起猝死。

3、避免大腦紊亂:

人飽食後,大腦中一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數量會增加數萬倍。

也會促使動脈硬化,引起大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導致腦萎縮和腦功能退化。

日本專家發現:

大約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4、延緩細胞老化:

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食物攝入量較低時,人體可產生一種稱為β-羥丁酸的分子,可以減緩血管系統的細胞老化。

當人們暴飲暴食或變得肥胖時,這種分子可能被抑制,這將加速衰老。

所以,適度飢餓對延緩衰老是有幫助的。

5、延長壽命:

美國曾有項實驗證明:老鼠如果每天減少30%的食量,就能延長30%的壽命。

如果人在年輕時經常吃撐,其危害甚至會影響兩代人的健康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健康老化研究所也曾研究發現:食量減少40%可能讓壽命延長20年。

03 珍惜每一口,傳遞更多美好


奧黛麗•赫本說:"若要苗條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給飢餓的人"。

我們需要的其實很少,但我們想要的太多。

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每一份力量都很重要。

曾經看到一段文字,印象深刻:

有人問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什麼是人類文明的最初標誌?


她回答說:是被治癒的骨折股骨化石。


在古老的年代,如果有人斷了股骨,就無法生存,會被四處遊蕩的野獸吃掉。

斷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否則就不能打獵、捕魚或逃避野獸的傷害。

一個被發現的最早的癒合的股骨代表著什麼?

說明有人將受傷的人帶到了安全的地方,並且花了很長時間照顧他,讓他慢慢康復。

文明最初的標誌應該是人們開始幫助別人。

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更加清晰地向人們傳遞了一個信息:

我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與人命運緊緊相連,國與國之間無法隔斷。

糧食安全關係著你我他,你節約的每一口糧食,都會去到更需要它的人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