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作家阿城稱他為天底下一等一的聰明漢。木心也非常崇拜他,想要追隨他的精神。
阿城形容莊子的一生,說他主張“無為”,卻做了對後世非常有為的事,創造了《莊子》一書。
《莊子》凝聚了莊子的思想精華,和近現代的哲學家愛講枯燥理論不同,莊子文學素養極高,闡述哲學思想不枯燥、不呆板,而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奇妙表達。
因此,在《莊子》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寓言故事,有趣、稀奇、又充滿深意,比如我們現在還經常用到的“庖丁解牛”、“相濡以沫”、“天籟”等詞語均來自於《莊子》。
《莊子》一書博大精深,莊子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都淋漓盡致地在書中體現。不僅如此,我們面臨的許多困惑,也都能在裡面找到一些答案或啟發。
如如何有意義地過這一生?如何自處,和人相處?如何交朋友?如何使用權力?如何追求生命中至高境界?如何尋找快樂,和人生的幸福?
人世間我們遇到的困惑,似乎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思考。
而對於很多職場管理者,如何管理得當?如何調動人心?如何讓團隊高效運作,同時又不會怨聲載道?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道出了管理核心。
儵、忽和混沌,上古三位帝王的故事
莊子講解的,仍然是一個寓言故事。
相傳上古時代,有三個帝王,各自為政。管理南海的王,叫儵。管理北海的王,叫忽。而掌管中央之地的,叫混沌。
三位帝王,交情非常好。儵和忽,經常一起去混沌那聚會。混沌待他們很好,每次招待都很周全。
於是兩人打算,找個機會好好報答混沌。
他們看到所有的人,都有七竅。眼睛用來看、耳朵用來聽、嘴巴用來飲食、鼻子用來呼吸。
唯獨混沌沒有。
於是兄弟倆為了報答餛飩,強行為混沌鑿七竅。一天鑿一個,鑿到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至人,用心如鏡
這就是有名的“混沌七竅而死”的故事。
這個故事裡,“混沌”這個人物是有深意的 。我們經常會談到好的教育,往往需要因材施教。就是尊重被教育者的個人特質,不強加統一意志。
莊子比這更深入了一步。
因材施教再進一步,其實說的是教育者應該好好剋制自己的慾望。
剋制住自己的思維、想法、觀念,不把個人好惡、評價標準,強加在被教育者身上。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才能讓對方釋放天性,施展個人特質和才華。
在莊子的故事裡,儵和忽,就因為沒剋制住自己的私心,而害了混沌。
我們常常一廂情願認為,自己的出發點都是好的,理應得到好的反饋或結果。殊不知,好意也是一種以自我中心出發的個人慾望,施加於對方,未必不是一種壓力。
莊子認為,好的管理者,首先先要剋制住自己的想法。
“至人用心若鏡”,指的是最高境界的人,他的心空明澄澈,就像一面鏡子,總是能客觀看見事情的本質和真相,客觀看清每個人的想法。
而至人之所以能心如鏡,靠的就是剋制一己之私、一己之念。在任何事情面前,不會被自己的念頭矇蔽。
從而讓每個被管理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天性做事,表達出最真實的想法,有空間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和才華。
心如鏡,剋制一己之念,這就是一個頂級管理者,需要努力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