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的“政治困局”:把英國當棋子,自己卻也沒能成為執棋人

對於德國來說,1871年是特殊的一年,素有

“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完成了一統德意志的壯舉,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

自神聖羅馬帝國滅亡開始,德意志就陷入了割據紛爭的局面,普魯士、巴伐利亞等諸多勢力相互攻訐。

歐洲其他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後走上雄起之路相比,德意志的這種局面無疑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1870年——1871年爆發的普法戰爭成為了德意志順應大勢所趨的關鍵。時任普魯士王國首相的奧托·馮·俾斯麥在真正勝利的基礎上運營高超的政治手法,完成了對德意志帝國的統一。

德意志帝國的統一給彼時歐洲的政治格局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在德意志帝國統一之前,歐洲的各個大國之間是有著明顯的緩衝地帶的,例如法國東部是德意志邦國,俄國的西部是普魯士;而現在這些“緩衝地帶”聯為了整體,形成了一股新的強大勢力,並且這股勢力大有主導歐洲格局的趨勢。

德意志帝國最大的敵人就是法國,普法戰爭的勝利使得德意志帝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

一向驕傲的法國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兩國從此開始積怨頗深,這種怨念一直持續到二戰都未能徹底解決。(一戰結束後,法德在“福煦列車”上籤訂的停戰協議,被法國將軍稱為“只是20年的休戰而已”)

儘管德意志帝國統一了,但是對外的生存環境依然不容樂觀,歐洲大陸上的老牌帝國對它的態度並不是很熱情,法國就不必多說了,那是世仇,東部的俄國也是“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的態度,這使得俾斯麥開始對德意志帝國的安全產生了擔憂。

解決這種擔憂最好的辦法就是結盟!那麼問題來了,該找誰結盟呢?

我們不妨站在俾斯麥的角度來考慮一下:

首先,既然是為了保證德國的安全,那麼這個結盟對象就必須足夠強大,在歐洲大陸上,足夠強大的帝國無非就是法國、俄國,但是很明顯,這兩個國家並不是合適的人選,一個是敵人,一個也說不上朋友,而且距離很遠。

在歐洲大陸上找是不可能了,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列顛島的英國了!

雖然不和歐洲大陸接壤,但是英國擁有著全世界的制海權,強大的海軍實力讓世界各國都聞風喪膽,除此以外,工業革命的率先完成使得英國的生產力遠超歐洲各國,幾乎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敢和英國進行軍事上的匹敵。

當然,更加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同樣也需要一個大陸盟友。

在此之前,英國一直奉行“光榮獨立”,極力避免自己捲入歐洲大陸的一切動盪,但是很快,英國人就發現,歐洲大陸離自己太近了,想要“獨善其身”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自己的工業產品也需要傾銷到大陸市場,尋找一個可靠的大陸同盟是很有必要的。

同樣的,我們站在英國的角度來考慮:

首先,法國是不可能的,因為英法兩國也算是世仇,英國的統一戰爭法國沒少給他們添堵;其次是俄國,克里米亞戰爭還沒過多久呢,兩國也處於冷戰狀態,英國要在此時提出結盟,面子上肯定掛不住。

而新誕生的德意志帝國,紙面實力還算可以,又是個“新人”,比較好培養感情,自然就成為了英國想要結盟的對象。

就這樣,在暗藏著各自“小心思”的前提下,英國和德國的結盟被提上了日程!

如果你非要說英國對於和德意志結盟有什麼顧慮的話,那就只有一點——英國人認為德意志好戰。

這一點在德意志統一的三次戰爭中也能看出來,普魯士人天生具有好戰的性格特點,這也正是他們可以完成德意志統一的關鍵因素。可是對於英國來說,他不希望看到德意志帝國因為好戰而在歐洲大陸上掀起腥風血雨。

我個人認為,英國其實是堅決反對歐洲大陸發生戰爭的,儘管它並不在大陸上,原因在於:

歐洲大陸是彼時英國第二大市場(第一是清朝),一旦發生戰爭,自己的貿易勢必會受到阻礙;另外英國雖說奉行“光榮獨立”,但是一旦歐洲開戰,自己肯定是避免不了的,自己支持哪一方都將面臨著風險。

所以說,德意志要想和英國結盟,就必須向英國表態。

很快,俾斯麥就向英國做出了承諾,他宣稱德國既不要殖民地也不要艦隊,因為殖民地需要強大的艦隊來保衛,而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一流的海軍強國,對德意志來說,建立一支與奧匈帝國實力相當的艦隊就足夠了。

但是出乎俾斯麥意料的是,自己作出了相應的承諾,可是英國人卻毫無表示,這讓俾斯麥感到很沒面子,於是乎,他又同時把“結盟的意願”轉告給了俄國和奧地利,俄國和奧地利倒是很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著名的“三皇同盟”正式成立!

其實,德意志這麼做是帶有一定的賭氣成分的——我好言好語地跟你結盟,你倒給我擺譜,那我就跟別人結盟去!

英國人這下著急了!本來是想讓德意志加註的,結果人家收盤了,這就很尷尬了!但是靠賭氣結成的同盟肯定是有破綻的。

1877年4月,俄土戰爭爆發,為了斡旋歐洲局勢,在俾斯麥的主導下,各個參戰國匯聚柏林共同商討和平解決的政策,但是俄國人在會議後顯得很不高興,他們認為俾斯麥所商討的辦法都是以犧牲俄國利益為代價,這不符合“三皇同盟”的約定,俄國和德意志的關係急速惡化。

我認為俾斯麥這麼做應該是故意的:

原因在於俄土戰爭之前,俄國曾試探過俾斯麥,問他能否在戰爭期間保持中立,而這場大會的召開實際上已經是置俄國利益於不顧了,再加上大會的內容偏向於英國和奧地利,就更能證明,俄國只是英德結盟的過渡而已。

就這樣,“三皇同盟”因為俄國和德國的反目成仇而宣告瓦解,俾斯麥的最終目的就要達成了!

在俾斯麥最終目的的背後,實際上還隱藏著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法國。

我們從國家對象來分析:

1、“三皇同盟”是德國、俄國、奧地利

2、俄土戰爭爆發,“三皇同盟”瓦解,法國和俄國結為同盟

3、俾斯麥建議,德國、英國、奧地利組建“新三皇同盟”,英國沒有答應

4、德國、奧地利結為正式同盟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實際上對於結盟一事還是持觀望態度,因為在結盟的共同目標上,有一點是英國不願意做的——對抗法國,英國暫時還不想和法國發生矛盾,但是德國迫切需要孤立法國,所以,英國人很糾結的一點就是擔心俾斯麥執意要和自己結盟是為了牽制法國。

在糾結了一段時間之後,英國人意識到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外交活動太頻繁了,自己必須做出點反應來維持自己的聲望,很快,英國人就對德國表示出了積極的態度——默認德國和奧地利結盟。

表面上看,英國依然沒有答應與德國結盟,但是實際上,英國就已經默認了德國可以孤立俄國,這也就意味著德國也可以順帶孤立法國,畢竟法國和俄國是同盟關係嘛!

可就在英德關係要進一步發展的關頭,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

1880年6月,為了爭奪保加利亞的控制權,歐洲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外交,就在大家都商討不出一個辦法的時候,意大利建議英國和自己訂立盟約,以抵制法國的擴張,俾斯麥心裡很清楚,因為這就是在他的授意下進行的。

在此之前,意大利也加入了“三皇同盟”,所以和意大利結盟就是和德國結盟,12月底,英國和意大利,奧地利完成了盟約簽訂,現在就差個德國了,這會總該如願以償了吧!

可歷史證明,你越是刻意想得到什麼,就越不會來!

就在俾斯麥第三次向英國公開表示結盟意願的時候,英國卻表示,這個提案需要上交到議會進行討論才可以,次年六月,德皇威廉二世即位,這位新皇帝和俾斯麥政見不合,俾斯麥意識到自己很有可能會被拋棄,於是乎,他加緊了結盟的步伐。

1889年1月,德國駐英大使代表俾斯麥再次向英國提出了結盟,這次結盟的條款略做了改動,俾斯麥退而求其次,只希望和英國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抗法國。

然而,俾斯麥沒想到的是,他的退而求其次最終讓英國摸透了他的心思,英國人明白,俾斯麥只是將英國作為一枚棋子,目的是下贏巴爾幹地區以及和法國對抗這盤棋,但是英國和意大利、奧地利的結盟已經使得它的自身利益有了保障,如果再和德意志結盟,自己深陷“三皇同盟”不說,也會徹底激怒法國和俄國。

這筆賠本買賣,英國其實算的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