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抗疫劇,真誠到讓無數人淚目

剛剛收官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

,真實還原了疫情期間各行各業的人和事。

截止目前,豆瓣評分8.8。

《在一起》2集一個故事,共20集。

每個故事分別由一位編劇和一位導演主創,張嘉譯(原名張嘉譯)、譚卓、雷佳音、倪妮、楊洋、陳數、鄧倫等幾十位明星參與拍攝。

《生命的拐點》作為開篇,講的是疫情爆發初期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狀況。

《擺渡人》刻畫了疫情期間外賣小哥做志願者的故事;《同行》則講的是兩位醫生輾轉回武漢支援的故事。

此外,還觸及了我們平時很少接觸的職業諸如流調員、口罩製造商等等。

《在一起》的定位是“時代報告劇”,在真實還原這塊做得十分不錯。

張嘉譯飾演的張漢清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院長。

張定宇本人患有漸凍症,走路已經不利索了。

劇中,張院長爬樓梯的時候特意支走同事,不想讓他們擔心自己。

看到這個步履蹣跚的背影,很難不動容吧...

週一圍和張天愛飾演的夫妻倆,把車停在醫院樓下,吃住都在車上。

對應的現實原型武漢金銀潭醫院病區副主任塗盛錦和護士曹珊,也是為了把值班室的床鋪讓給同事,選擇住在車裡29天。

女性醫護工作者主動帶頭剪短髮的情節,也被還原了出來。

風吹起女護士的短髮,這個背影像是走向上戰場的戰士。

83歲的老母親在醫院裡睡椅子上,等著生病的兒子出院一起置辦年貨。

老奶奶的兒子去世後,她說住院這麼長時間沒少花醫院的錢,希望將遺體捐出,能救幾個人也好。

類似的情節在紀錄片《金銀潭實拍80天》裡也有展現,是一位母親和兒子商量,將他父親的遺體捐出,做病理解剖。

奮鬥在前線卻不幸被感染的劉院長,原型正是武昌醫院的劉智明院長。

劉院長拒絕了妻子,同時也是護士長蔡利萍的陪護,希望妻子堅守崗位。

劉院長去世的時候,妻子和她的同事們一起邊追車邊哭做最後的告別。

楊洋飾演一名從上海回武漢的醫生,原型是華東科技大學感染科醫生朱彬。

他放棄上海進修機會,迂迴到長沙,從長沙租自駕回武漢,總行程是一千四百多公里,花費了3000多元。

趙今麥飾演的榮易,從老家騎車回武漢。現實裡是一名“95後”的醫生,名叫甘如意。

鄧倫飾演的東北小夥“大連”,是武漢市第一醫院隔離病區的一名志願者。

他的原型蔣文強本來是去長沙談業務,卻誤入到武漢,最終留在武漢抗疫一線當保潔志願者。

他在防護服上的標註的名字是“大連”,因為樂觀積極的性格,被人親切的稱呼“大連”。

值得一提的是,7月當大連疫情嚴重時,蔣文強又一次深入隔離區當起了志願者。

此外,劇中對抗疫初期物資短缺、秩序混亂的情況都有表示。

吐在地上的血,堆成山的屍袋。

患者的不理解,加上高強度的工作,重壓之下護士被氣哭。

卻又仰著頭不敢流眼淚,因為“護目鏡只有一個”。

醫護人員的臉上,因為長時間佩戴口罩和護目鏡勒出的印子。

社區工作者戴著自制的塑料桶面罩上門為居民測溫、排查。

身上掛滿了藥袋,挨家挨戶地給隔離中的居民送藥。

除了儘量遵照真人真事外,最難得的是,《在一起》中的人物情感和行動都是有血有肉的。

醫護人員也是人,面對生死也會猶豫會擔心。

倪妮飾演的護士,在疫情初期因為受不了每天看到身邊的同事倒下,精神壓力過大。

她沒有一上來就塑造“偉光正”的形象,而是發出質問,醫護人員保護病患,“誰來保護我們呢?是爛口罩還是穿在身上的垃圾袋?”

她也想回家團聚:

“我只是想活下去,我有錯麼?”

《在一起》沒有迴避這種情緒波動,而是將它坦露在觀眾面前,反而讓角色更立體可信。

朱儁麟飾演的外賣小哥,疫情期間堅持送外賣,責任感是主要的,但也不掩飾自己想多賺點錢的心理。

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辜勇則落寞地自嘲,“等疫情結束了,咱也就被人忘了。”

雷佳音想要去當志願者時,女友的第一個反應是罵他不要命了?

甚至為這事還和他生氣,她心裡知道男友的選擇是對的。

但面對未知的風險,誰不想明哲保身呢?誰不想看到心愛的人健健康康的?

最終,她還是支持了男友的決定,板著臉站陽臺上喊道:“逞完能,給我平平安安滾回來。”

這就很符合一個正常老百姓的思維邏輯。

除了編劇不拉胯外,各位演員也貢獻了真情,儘量發揮出自己最高水平的演技。

尤其是《擺渡人》這個故事,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辜勇,泳鏡當護目鏡,一次性塑料袋當頭套,不論是外形還是動作、神態,都和平時見到的外賣小哥別無二致。

他站在空空的高速路上,看著援鄂醫療隊的車子一輛輛駛過,內心激動得不知道該怎麼招手。

眼神裡全是希望和感動,最後,輕輕地說了一句“武漢加油”。

整個表演一氣呵成,看得人頭皮發麻。

倪妮飾演的護士,回到家卻不敢進家門,從門口拿走父母做的飯,邊吃邊哭的樣子讓人心疼。

譚卓飾演的個性爽朗的護士長,說話的語氣、神態都自然得沒有表演痕跡。

即便只有少量鏡頭呂中老師,開口依然讓人想落淚。

包括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反應,也都很真實,沒有過分地煽情渲染。

張漢清院長聽前來支援的醫生告訴自己,曾經一起抗擊非典的“老戰友”劉院長確診了,也只是停了幾秒鐘,臉上沒有什麼波瀾,就繼續張羅著的其他醫護人員快點到崗就位。

等忙完了一天,到了半夜,他才和老朋友通過視頻的方式慰問。

直到最後劉院長去世,導演也沒有特意去拍張漢清哭泣的畫面。

而是用一種隱忍剋制的方式來表現,始終瀰漫著淡淡的哀傷。

《在一起》在真誠方面做到了及格。

因為拍攝時間緊張,《在一起》拍攝的時候旁邊有專業醫護人員指導,教完一個動作,演員跟著學。

根據醫學專業知識,現場修改臺詞。

目前來看,《擺渡人》是拍得最好,演員演得也最好的。

故事從小人物切入,但因為外賣員的特殊身份,讓故事流動起來,有了各種可能性。

接送護士的段落,可以看到醫護人員的不容易。

給小女孩送藥,則反映的是疫情期間武漢人民的生活狀況。

辜勇走街串巷地為客人買口罩,幫著客戶找貓,巧遇天台想要“自殺”的人,外賣員就是這個城市的攝像頭,可以照射到每一個不易察覺的角落。

最後,辜勇高興地在樓下告訴小女孩,幫她找到了爸爸。

其他住戶高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將整個故事自然地推向高潮。

就像臺詞說的:

我們都是最普通的人,每天做著最普通的事;但是當世界停下來的時候,如果還能堅持做最普通的事,那它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這句話是《擺渡人》也是整部《在一起》核心的思想。

平凡人的不凡之舉,將人們帶回到年初那段最艱難的時刻,我們需要銘記和感恩所有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更需要將守望相護的精神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