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皇帝退位,卻三辭帝位——史上最虛偽的皇帝

中國古代的三國時期可謂是群雄紛起,戰火不休,有能力者皆可奮力一搏,為自己爭取地盤,而諸多勢力中最厲害當屬是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了,這三個國家的代表風雲人物當屬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了,他們帶著自己的謀士武將謀劃天下。蜀漢政權是劉備建立的,孫吳政權則是孫權建立的,可唯獨曹魏政權不是曹操建立的,曹操的次子曹丕才是魏朝的創建者,這是為何呢?曹操在世之時已經有了建國實力,就連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也被曹操控制著,曹操才是背後掌握實際大權的人,那麼他為何沒有另立政權呢?

相比出身漢朝宗室的劉備師出有名和孫權的家族世代為官,曹操出生於宦官之家,他的祖父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自從宦官勢力禍亂朝政之後,宦官成為了天下英雄好漢一同討伐的對象。好在曹操有勇有謀,先人一步,“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宮中,還強迫讓自己的女兒做了劉協的皇后,並讓女兒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漢獻帝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不過曹操卻憑藉著天子的號召力,很快就統一了北方。

曹操雖有改朝換代的實力,但他始終未進行最後的一步,因為他還有著最大的顧忌,那就是封建王朝的傳統思想,篡權奪位之人是亂臣賊子,即便是“成王敗寇”,但後世卻還是會給他們扣上汙名,遭人唾罵,所以曹操始終沒有將這層遮羞布掀開。即便是後來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的手下群臣也藉機勸曹操再進一步,但曹操始終沒有廢掉漢獻帝,一直到他六十六歲在洛陽病逝,這位三國風雲中的第一人,曹操從來沒有登上帝位。

但他想不到的是,他死的那一年,魏王曹丕就已經急著要取代漢朝,意欲自立為皇帝,當然這還有魏王的那些手下,他們曾經無法成功勸說曹操稱帝,如今就要勸年輕的曹丕篡權奪位,一旦曹丕建立新的政權,那麼他們這些跟隨的臣子就可以成為開國大臣,能夠成為開國功臣,算是身為臣子的最高榮耀了,日後也能夠載入史冊,所以他們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竭力勸說曹丕稱帝。

年輕的曹丕自然比不上沉得住氣的曹操,他無法拒絕唾手可得的皇位,被這麼一蠱惑,他就開始謀算著該如何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若是曹操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辦法,恐怕魏國早就建立了。

其實不論曹丕用什麼方式奪得皇位,他逼迫正統皇帝退位的事實已成既定,後世自然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魏王手下的臣子想出了逼迫皇帝禪讓的法子,他們天天寫奏摺呈交給皇帝,看似是在為皇帝擔憂,實則是在威逼利誘,漢獻帝自然也看出了眾人的心思,也只知道這是背後之人曹丕的心思,他做了多年的傀儡皇帝,這表面的和平總算是要被毀掉了,但是他也只能任由其囂張,漢室早就失去了當年的威風,只是一個空殼子,如今只剩他一個空有虛名卻無實權的傀儡皇帝,既然有人想要,那就拿去吧。

漢獻帝寫好了禪讓詔書,將皇位送到了曹丕的手中,但曹丕並未接著,他拒絕了皇帝的禪讓,但這並不是曹丕的本意,事實上這皇位會一直給他,直到他接受,果然漢獻帝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禪讓,曹丕同樣都拒絕了,一連三次的拒絕讓這件事聞名天下,這下天下人都知道曹丕“不願意”做皇帝了,但有心人一看就知道這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曹丕已經對皇位志在必得,否則怎麼會是一次又一次的禪讓,直到曹丕接受呢?

昔日有舜三辭堯之位,還有禹三辭舜之位,如今有曹丕三辭漢獻帝之位,這就更加凸顯了曹丕的上位是能者居之,等到漢獻帝第四次要禪讓的時候,曹丕認為可以了,於是他接受了皇位,登基後,他還感慨了一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這樣的話未免是太過假惺惺了,若非他急著要登上帝位,漢獻帝即便是傀儡皇帝,那平時過得生活也是不錯的,若是沒人逼迫他的話,漢獻帝可以一直當這個皇帝。可曹丕即位後,他還跟漢獻帝說了一句話,“以後我跟你一起分享天下的好東西。”但是否會分享,大家心知肚明。

漢獻帝的退位也成全了另一個人,那人就是劉備,劉備一向是以漢室正統的身份要一統天下,但漢室正統還在的時候,他無法稱帝,如今最後一位漢室正統也沒了,那麼劉備就可以稱帝以匡扶漢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