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要拍中國版《兵臨城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最冷的槍》立項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10月9日,國家電影局的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由北京黎楓文化出品,陳宇(《堅如磐石》)編劇的新片《最冷的槍》最新立項。據瞭解,該片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主角原型是當年狙殺214名美軍的志願軍神槍手張桃芳,有消息稱,該片將由張藝謀執導。

《最冷的槍》已正式立項

張藝謀

國家電影局的電影拍攝製作備案顯示,《最冷的槍》劇情梗概為: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狙擊手張大弓槍法過人。美軍傾盡全力欲將之消滅,面對敵人佈下的天羅地網,張大弓臨危不懼,同敵人展開周旋,成功擊敗對手。

據悉,本片很有可能由龐麗薇(《影》《千里走單騎》《懸崖之上》的製片人)製片,張藝謀導演執導,他此前還有《一秒鐘》《堅如磐石》已完成,但尚未公映。

此消息一出,不少影迷和網友認為《最冷的槍》將是一部中國版的《兵臨城下》。

《兵臨城下》海報

《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最冷的槍》男主角原型人物為抗美援朝期間的戰鬥英雄張桃芳,他1931年出生於江蘇興化,1952年9月參加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最開始,張桃芳領到一支前蘇聯製造的莫辛·納甘步槍。其間因一直趕路沒時間熟悉新槍,一天練習打靶,張桃芳接連三發子彈脫靶,連長罵他“吃了三個大燒餅”。此後張桃芳像著了魔一樣,整天端著空槍,反覆練習舉槍動作,瞄準遠近不同的物體,不停扣發扳機,尋找感覺。

之後張桃芳用破床單製成兩個沙袋掛在手臂上練習臂力,練到最後,他兩臂帶著十幾公斤沙袋時,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動扳機。夜晚,戰友們常見到張桃芳拿著空槍在坑道中對著晃動的油燈練習瞄準。一段時間後,張桃芳找到了感覺。在班長的推薦下,張桃芳開始了自己的狙擊生涯。

張桃芳在戰場上

張桃芳

1953年1月,張桃芳來到上甘嶺陣地的前沿——597.9高地,但他的第一戰卻空手而歸。張桃芳生前描述:“射擊臺最近離敵人不到100米,對面陣地上的美國兵眼睛是藍的還是黃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那一次張桃芳發現有兩個敵人在距他不到100米的地方竄出來,他連開十幾槍卻一發未中。位置暴露,張桃芳不得不撤離狙擊點。老狙擊隊員告訴他竅門:“敵人在對面上山時就瞄準他的腦袋打;下山時就瞄他的腳。”

張桃芳從熟悉陣地周圍地貌特徵入手,研究敵人的活動規律,將敵人常出沒的道路估測好距離,在戰壕中尋找理想的射擊點。兩個星期後,他適應了這種節奏,富有天賦的他開始顯露水平。接下來,他用240發子彈,擊斃擊傷了71個敵人。張桃芳的兒子張軍曾說:“父親提到過,他射擊目標的距離多在400米以下,一兩百米近距離的也有不少,他在上甘嶺597.9陣地上有四五處射擊位置輪換。”

接下來,年僅22歲的他,在32天之內連續狙殺敵人,總共用435發子彈擊斃了214名美軍,被稱為志願軍的“狙擊之王”,榮記特等功,被授予“二級狙擊英雄”的榮譽稱號。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1954年),張桃芳報名參加了志願軍戰鬥機飛行員,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入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2007年,張桃芳在山東濰坊逝世,享年77歲。

晚年的張桃芳

在《最冷的槍》電影拍攝消息傳出前,中國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比較少,近年來最為大家熟知的是馮小剛拍的《集結號》。不過由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執導的戰爭電影《金剛川》將於今年10月25日上映。該片選擇在10月25日上映具有特殊意義,因為1950年10月25日被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而今年正好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在這一天上映,以此致敬英雄,緬懷先烈。

《金剛川》海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