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傳說|高考那些事兒——關於文理分科

我就是小明

還記得2004年高考制度再次改革,

將由原來的六科大綜合,

改成文理兩科的小綜合,

即歷史、地理、政治為文科綜合,

物理、化學、生物為理科綜合。

我就是小明

小明同學很不幸地趕上了第一屆分科,

也就是2003年在高二即將暑假的時候,

所有的同學們都在討論該選擇文科,

還是選擇理科……

當時還流行一句話,

“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可能就是這樣不知道誰造謠的一句話,

讓小明同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理科,

可是這一選擇,

也讓小明同學由原來的“奧班”,

轉至高三時期的“普班”,

所謂“奧班”,相當於奧林匹克的班級,

優質的教育資源都會優先對待,

而“普班”就會相對稍微差了那麼一丟丟。

我就是小明

還記得當時小明那一屆的高三,

共分為十個班級,

每個班級都有七八十號同學。

進入到普班後的小明,

面對著一如既往的書山題海,

好像更加奮發圖強了,

就連字體也比之前寫的好看了很多,

也不知道當時是受了什麼刺激(表情)

第一次模擬考試的時候,

小明竟然意外地成了學校的名人,

他鬼使神差地成為了所有普班中

理科綜合成績唯一超過200分的同學(總分300分)

整體分數排名也進入了全校前50名。

這一下可還得了,

小明同學一下子覺得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價值感一下子爆棚到了極點

差點驚動了校報報道此事,

當然這也只是小明無端的意淫……

我就是小明

當時小明有一位同桌,叫小錚,

小錚是一位詩人,

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選擇的理科。

他的詩多次登上了校報,

什麼拋物線、雙曲線都被他寫成了詩詞,

還賦予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他和另一位同學小偉共同寫了一本詩集,

叫《人生詩稿》,

是一本白色封皮的硬皮筆記本,

小偉在高二結束的時候選擇了文科,

雖然還在一個校園,

卻感覺已經天南海北,

小明對他們真是敬仰得五體投地。

而如今,

《人生詩稿》還在,

而小明、小錚、小偉卻聚少離多,

不知何時還能再續那一段青蔥歲月……

我就是小明

每當課間的十分鐘時間,

小明和小錚都會拿出作文稿紙下幾盤五子棋,

他當時是語文課代表,

從老師那踅摸來不少作文稿紙,

我們倆就用鉛筆在稿紙上下棋,

一個畫圈,一個畫叉,

這樣的經歷,

讓小明至今都很難覓得五子棋對手,

估計小錚也是同樣的吧,

這些或許成為了數理化生之外最大樂趣了……

我就是小明

現在回想起來,

所謂的“數理化”,貌似都已經還給了書本和老師

不知道當年小明的老師會不會氣的跳起腳來。

而現在的小明同學對於歷史和政治更感興趣,

秦皇漢祖的輝煌,唐宋的文化盛世,

成吉思汗的唯吾獨尊,明清時代的繁榮,

就連民國時期的文化風氣都讓小明為之神往……

我就是小明

其實無論是數理化生,還是史地政文,

都在一定程度上練就了一個人的文化底蘊,

文理本不分家,

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樣,

在敲擊鍵盤的時候,

一隻手還是很難完成所有的工作。

又像是人的左右腦,

如果說左腦代表的是邏輯思維,

右腦代表的是形象思維,

那麼在思考某些事情的時候

怎麼可能只用一種思維呢?

如果真是那樣思考的話,

這人要不是冷血,

要麼是瘋子……

(我就是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