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租婆”只是一門合法的生意

近日來,一位27歲的廣州女子號稱擁有超過“400棟樓”的相關短視頻在社交網絡上不斷熱傳。該女子號稱有“400棟”房產,每日過著收租的生活。走紅之後,該女子包租婆身份背後資產的真實性卻引發網友質疑。5月4日下午,女子通過“包租婆D姐”的賬號直播回應網絡上的種種質疑,稱關於其擁有“400棟樓”“每棟樓月賺50萬”“身價超2億”等言論皆不實,自己不過是通過承租再轉租的方式經營公寓租賃。(5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公號)

  這件事引起了社會巨大爭議,跟其包含的90後、400棟樓、包租婆、身價超2億等有關,都是觸動億萬網友敏感神經的元素,而一件事有多種解讀,也是多元化社會的正常反應。不過,有些網友表現出非理性的態度,對其嘲諷、辱罵、鄙夷甚或人身攻擊,則就未免過分了。就事論事,該事件有炒作的成分,但並未越界,至於“包租婆”雖然名聲不好聽,但本質上只是一門合法的生意,不應予以全盤否定。

  從媒體挖掘的事實看,該“包租婆”已經初具規模,邁過了個人“二房東”的初創階段,進入了公司化經營階段,其實際是在經營一家房產中介公司,主營業務乃是將城中村的私人樓房進行承租、改造、租賃,賺取的是租金差價。這就是政府鼓勵的“長租公寓”模式,市場上已有許多家創業公司,萬科亦有相關業務,只不過該“包租婆”的房源、規模、定位有差異化,服務對象更貼近中低收入者、電商賣家等。

  很多人想象中的“包租婆”“包租公”,乃是文藝作品裡的“食利者”,成天遊手好閒,依靠收租躺賺,過著好逸惡勞的剝削生活。然而,市場經濟下並不存在這樣的“食利者”,或者說要做大規模,就不可能如此悠閒自在。事實上,租賃市場競爭激烈,利潤並不高,“包租婆”依靠規模化盈利,通過信息化技術管理、租賃,向租戶提供標準化服務,諸如簽訂合同、裝修、配置家電傢俱、維修等,都有相應的業務流程,由專人去打理。

  而且,該“包租婆”的商業模式能否存在,取決於市場需求,以及服務質量。據市場調查分析,“長租公寓”的市場規模超過萬億元,租賃人口超過2億人,市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以年輕租戶為主體,可見這是一個朝陽產業。“長租公寓”將私人住房集中管理,形成規模化集約效應,給租戶提供標準化服務,這本身就是租賃行業的升級,省去了房東和租戶之間的很多麻煩事,能夠實現拎包入住,符合現代社會人口大規模流動性需求。

  但是,“長租公寓”的風險也很大,市場競爭激烈,租金差價不能太大,出租率不能太低,管理成本要控制得當等等,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虧損,之前已有多家“長租公寓”爆雷。可見,公眾對該“包租婆”的生意要理性看待,對創業者保持一定的尊重和理解,應承認其商業模式的合理性,並關注是否合法經營、合法納稅,服務方面是否達標等。(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