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兒園僅教這4樣,卻承包了一半的諾貝爾獎,值得學習和借鑑

在世界各個國家當中,德國可謂是天才輩出:

從貝多芬、瓦格納到尼采、叔本華;

從黑格爾、康德到普朗克、孟德爾;

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

從社會科學到應用科學;

各個領域當中,德國都是群星璀璨光彩耀眼,再加上大數據的諾貝爾獎得主,大家都開始逐漸崇尚德國的教育體系

其實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德國確實是人才濟濟成績斐然,所有的這些也確實和這個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德國老師與中國老師的區別

德國的老師並不像中國的老師一樣。

德國的老師和孩子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且孩子也並沒有義務去服從老師,老師也不會輕易對著孩子下命令

而德國幼兒園老師的角色是支持、引導、陪伴和啟發孩子,面對老師這種“權威”,德國的孩子對於老師的認知:老師的存在是為了能夠幫助我、支持我,在我遇到困難或有合理的需求時,我要向老師尋求幫助。

可以說,中國孩子和德國孩子的差距,就是從幼兒園時期的教育開始的,其實德國除了老師這個角色和中國老師有差別,他們的教育方式也和中國有很大的差別

德國幼兒園僅教這4樣,卻承包了一半的諾貝爾獎

餐桌禮儀

德國人都是非常注重孩子的餐桌禮儀規矩的,所以在德國幼兒園的餐桌上,老師會要求孩子必須將碗裡的飯菜吃完,但吃多吃少是孩子的個人決定,老師不會干涉

但有一條原則就是: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坐在桌子前,一旦孩子中途離開餐桌,那麼老師就會視為孩子已經吃飽了,不允許再回來接著吃。

曾經看過德國幼兒園孩子吃飯的一個視頻,視頻中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吃了幾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師只是問了他一句:“吃飽了沒有?”行動上也沒有阻止孩子。

小男孩玩了一會兒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準備

拿食物繼續吃的時候,老師一把奪過他的盤子,並將盤子裡的食物迅速倒進旁邊的垃圾桶裡,然後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小男孩:吃飯時要專注,只有吃飽了才能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飽了,不能再回來接著吃。

而這種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所著重提倡的“自然結果法”,它與懲罰、恐嚇有著天壤之別。

其實自然結果就是:讓孩子自己體會到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並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讓孩子從中知道,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會冷不收好玩具會找不到玩具不洗手會生病等自然結果,孩子通過這種自然結果,會學到內化的規則

,並自發願意遵守

但我們中國的父母會用一些刻意的懲罰或恐嚇,這樣雖然能夠奏效,但卻只是一時的,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使父母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

培養專注力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天才,首先是擁有極高的專注力。”

同時也有大量的事實證明,專注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而大部分的德國孩子都有專注力很強的特徵。

小到認真吃飯把飯吃完,大到把一本書看完;

小到拼圖一定拼好,大到可以一人安靜的玩2個小時;

小到數年如一日的堅持踢球、跳舞,大到堅持每個週末回去看爺爺奶奶,並且每年都不爽約。

等孩子們到了小學以後,他們基本的表現為:作業整潔、家庭作業認真完成、回家先寫作業、不用父母監督,自己學習。

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德國人的專注力這麼好呢?

這也跟德國人的民族特性有很大的關係——做事認真嚴謹、專注投入。

同時與父母的教育和幼兒園有很大的關係,不論是幼兒園還是德國的父母,他們都特別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平時他們不僅會和孩子做一些培養專注力的事情,還會陪孩子玩一些專注力的遊戲書籍。

於是樂樂媽開始在網絡上找尋德國孩子看的專注力繪本,發現了這套書分享給大家,這套書是《德國專注力養成大畫冊》共有6本,其中4本是認知遊戲書,2本是

故事遊戲書

每一本書中的畫面都震撼、有趣、益智,是助力學習、提升專注力和觀察力的德國“國寶級”遊戲書。

讓孩子在找形狀顏色字母數字當中,鍛鍊條理性,培養自信心和成就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提高孩子的各項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