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魚吃料:人工投餌餵食的苗種馴化

專注水產

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魚類苗種下塘後,精養模式的下一個步驟就是展開投餵飼養促長的重要生產環節,除了水中天然餌料可供部分食料外,主要的還是依靠投餵人工飼料,這就涉及到苗種馴食的問題。雖然苗種此前也要吃料,但當改變了飼料不同的種類、或者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或者養殖模式的變換(比如網箱苗種到了池塘養殖等),都有可能讓苗種“打生”應激。這時,我們為了讓苗種儘快適應和轉入正常狀態,通過對魚苗進行嚴格的條件反射馴化,使魚兒養成能夠根據我們發出的某種信號到設定的投餌區形成集中搶食(吃料)的習慣。

除了草食性魚類

只投餵草料可以不預先馴料外,無論用投餌機還是人工投餵飼料,不論池塘養殖還是網箱養殖等各種不同的養殖模式馴化上食這個步驟不能少。

馴化用料

馴化魚類集中食可刺激魚的食慾,提高攝食強度,對飼料利用率的提升很有作用。魚苗馴料以用顆粒飼料進行為宜,因為粉料、浮料易浮遠不宜集中聚魚,投餵硬顆粒料(又稱沉水料)便於底層魚或者膽小魚先在水中偷吃,其後逐漸習慣了就會慢慢地到

水面搶料進食了,之後可以改喂粉料、浮料。

(粉料)

馴化誘食

人工投餵飼料時,在投餌前5-10分鐘用同一頻率(快慢相同、強度相同)的聲響(比如敲擊飼料桶的聲音或者拍掌、吹哨)對魚類苗種進行引誘,一邊緩慢喂料一邊發出聲響,讓魚兒產生條件反射,久而久之魚就會“聽之即來”,時間一般為5-10天(1周左右)即可馴料吃食成功,溫度越高,馴食時間就越短

馴化方法:第1天(或第1次)引誘,將飼料慢慢地、少少地拋撒於水中,分佈範圍要小,第2次以同樣的方法投料,兩次投料時間相隔5-10分鐘左右,保持此頻率不變,馴化1小時左右。其後或者第2天反覆、重複相同的操作,直到吃食性魚類全部上浮到水面搶食,飼料在水錶層20釐米的深度內全部吃完並

養成在水面爭食的習慣為止。

(顆粒料)

馴化節奏:在馴化誘喂過程中,掌握好“慢-快-慢”的節奏和“少-多-少”的投餵量。如果魚群密度大魚群種類又多時,很易於馴化搶料吃食,因為密度大就會膽子大,種類多就會競爭強,因此,網箱養魚或者流水養魚等高密度養魚模式最易馴食成功即是這個道理

小苗種馴料

苗種長勢是否整齊,魚群體質

是否健壯,這和上食均勻有關,這也就同樣涉及到投餵好料集中吃料的工作。小苗種(比如烏子苗、夏花寸苗)在下塘後,在起初頭幾天可以吃食天然餌料(浮游生物),根據水的肥瘦不同,在一定的時候就會供應不上,這時就要及時、及早用人工飼料來投餵。除了滿撒粉料外,集中投餵就應馴料,一般苗種沒有經過強化訓練,是不能夠很好的上餌料臺的,或者不會集中到投料區域的。如果吃料不夠、吃料不均勻、飢飽不定,就會大小不齊,壯苗弱苗參差不齊,因此苗種能夠上料臺或投料區域吃食也很重要。

開始訓練小苗種吃料時,小苗種

以粉料(細度高)為宜,可以把魚料用水摻和成堆食放在魚池淺水或料臺處,先少後多,先遠後近,經過重複多次後,便可使小苗種從全塘分散覓食逐漸集中到餌料臺集群攝食。同時,每次喂料前敲打或者故意發出某種聲響,以刺激、引誘使魚苗形成條件反射,知道或者認為"開飯了"的潛意識

(浮料)

馴料的條件

馴料誘食必須是主養吃食性魚類,比如鯉魚、草魚、鯽魚等,另外,放養密度必須大,魚的群體大很容易產生飢餓感,如果是稀養或者"人放天養"是很難成功的,當然也許是不必要的。飼(餌)料粒徑或細度

應適合魚類的口徑,要粗細相宜

(魚群搶料)

(備註: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於網絡資料,如有異見告之即改或刪)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頭條號@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