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琴桌 | 案上有雅韻

古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從先秦延續至今,熱鬧過,也冷清過,但幾千年的時光,並非有人刻意為之,這是它的生命,也是歷史的選擇。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 局部


有人說,西方音樂的代表是交響樂,是刮到天際的狂風,將人的心靈也一同颳走;中國的音樂則是秋日從樹上飄落的樹葉,僅僅只撥弄心靈的一根細弦,卻同樣動人心魄。這是中國式的優美。

而古琴,無疑是最好的代表。


元 王振鵬 伯牙鼓琴圖卷


相傳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路過聽到了,說是“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很驚訝,感嘆道“子之心與吾心同矣。”於是就有了流傳後世的名曲《高山流水》。

而琴桌之於古琴,可謂是子期之於伯牙了。



但這子期也不是那麼好找的。有據可考的琴桌圖像,最早出現在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中:身著道袍的撫琴之人,在蒼翠的松樹下,神態悠然地撫琴,下首兩側,坐著兩個人,恭謹地在聽琴。


《聽琴圖》局部


而距離宋朝一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教導弟子“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嵇康慷慨赴死而彈的《廣陵散》已成絕唱,陶淵明對著南山彈奏無絃琴的美名也廣為人知了。

琴之一物,在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中,已超越本身單純的音樂器物,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屬性。



中國式優美

中國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刻歷史文化背景的藝術,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質,引人無限嚮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於浮躁的今時今日,亟需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住沉靜,迴歸內心自性裡豐富的精神世界。


[北宋]“鳳鳴”琴 伶官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古琴的確切誕生時代已無據可考,但大量古籍資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古琴就已經出現,成為了當時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中反覆出現古琴的身影,即是明證。

譬如《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所寫“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等,可見在古時,古琴就早已經是古人生活中的常見之物。


[北宋]“松石間意”琴 仲尼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古琴初制時只有五絃,弦名“宮商角徵羽”,外合金木水火土。後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加一文弦,周武王在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再加一武弦,故古琴也稱“文武七絃琴”。

及至漢魏,古琴制式已大致確定,唯項,腰之處有些許差異。漢代蔡邕就曾在《琴操》中對古琴的型製作了更具體的描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廣六寸,象六合也”。



為琴而生的琴桌

古琴出現得早,便獨自度過了許多時日,那時的人們是將古琴放在何處彈奏的呢?古人彈琴有“不坐不彈”的說法,所以常席地而坐,將古琴置於雙膝之上,面對高山流水,撫琴高歌。雖灑脫自然,卻少了一份穩重大氣。

及至宋朝,人們由席地而坐轉為垂足高坐,這時,琴桌出現了。所謂“心正則琴聲正,心遠則琴意遠”,琴桌的出現,讓人得以端坐,讓琴有了憑靠,架構了琴與人之間的橋樑,撫琴之雅,就有了最後一塊拼圖。

晚明 黃花梨琴桌

琴桌,自然也是清雅之物。但觀《聽琴圖》中的琴桌,拙樸自然,比例勻稱,下設悶戶櫥,四腿細勁有力,前後腿之間設雙橫棖,精雅凝練。與琴,景,人融為一體的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襯出古琴,讓人瞬間就會將眼光放在撫琴的雙手上,置琴之桌,不愧是為撫琴而生。

琴桌的樣式在古代繪畫中常常出現,由於專為彈琴而制,故有大有小。專用琴桌一般比普通桌子短小,也相對較矮。反之,琴凳要高,以兩膝能放進桌下為宜,便於演奏技巧的發揮。

專門放置古琴的琴桌,是彈奏古琴時不可或缺之物,自然也就成了頗具雅趣之物,也被稱為琴壇十友之一。

清十八世紀 天然木漆面琴桌

在古時,每一張琴桌,都是配合主人所用之琴的音色外形單獨製成,其用料,制式,大小俱有所區別。談及琴桌本身,製造精美,拙樸厚重,造型富有精神,亦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

琴桌為琴而生,古琴的意象也因為琴桌而變得更加完整優美。唐孟浩然曾言“知音世所稀”,人是如此,器物又何嘗不是,從這個角度而言,古琴在歷史的更迭中能得以遇見琴桌,也算是覓得知音。

清 湘妃竹琴桌

古琴何以雅?李贄說: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七絃之上,有五行之音,

七絃之下,有木石同和。

琴,吟奏的不僅僅是音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撫琴人對萬般世間的哲思。而一張琴桌,承載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