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玄武區總體規劃 (2010-2030年)

南京市玄武區

玄武區位於南京城區東北部,是南京軍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大學科研院所聚集區。 玄武區對外交通便捷,是南京主城東向、北向的交通門戶:區內主要的交通樞紐有長途汽車東站、小紅山綜合交通樞紐等;幾條重要的外交通幹線穿區而過,包括滬寧鐵路、滬寧城際鐵路、仙西聯絡線、滬寧高速公路連接線、繞城公路、312國道、寧杭公路等。

土地利用現狀

玄武區總面積74.78平方公里,其中現狀城市建設用地5641.25公頃,佔規劃區總面積75.43%。水域等非建設用地比重較高,達1837.09公頃,佔全區總面積的24.57%。

功能定位

南京市政治、文化與科教中心;人文綠都標誌區;高端產業引領區。

發展策略

湖山為心,分片整合,四極提升,全區統籌。

湖山為心:“一山”、“一水”凸顯了玄武區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精髓。分片整合:受制於自然地形阻隔,玄武區應該注重分片組團狀的發展,強調各片區功能配套相對完善,加強各片之間的便捷交通聯繫。四極提升:提升玄武區四個極的產業功能、綜合服務功能,成為支撐玄武發展的增長引擎。全區統籌:改變目前街道各自為政的現實,克服一些街道空間開發條件受制的窘境,在全區範圍內統籌平衡重大項目建設、地塊開發及其資金平衡。

人口與用地規模

規劃預測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為71萬人,2030年為69萬人。

空間佈局結構

規劃空間佈局結構為雙心四片,兩帶四軸

雙心:玄武湖、紫金山兩大綠心四片:東北徐莊-鐘山高爾夫片;北部鎖金-紅山片;東南孝陵衛片;西南玄武湖-新街口片兩帶:環玄武湖(含明城牆)風光帶;環紫金山風光帶四軸:四條功能發展軸線:中央-中山路;玄武大道;中山東路-中山門大街;紅山-龍蟠路

土地利用規劃

規劃2030年玄武區建設用地約61.23平方公里,規劃人均建設用地89平方米。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以及綠地等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規劃歷史名城保護的結構為一城、二環、二軸、一片、一區。

一城:指明城牆、護城河圍合的南京老城二環:分別為明城牆內環和明外郭、秦淮新河和長江圍合形成的綠色人文外環二軸:分別是御道街、中山大道兩條條歷史軸線一片:老城東歷史城區 一區:紫金山—玄武湖環境風貌保護區

綜合交通規劃

鐵路:仙西聯絡線、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城市道路:完善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的城市道路體系軌道交通規劃:涉及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6號線、8號線、9號線、13號線共8條軌道交通線路、31個站點,以及站點附屬設施用地

綠地景觀規劃

規劃綠地景觀規劃的結構為一區、一帶、一廊、一楔。

一區:紫金山—玄武湖風景名勝區一帶:明城牆風光帶一廊:土城頭百米綠廊一楔:紫金山—青龍山生態綠廊

公共服務規劃

教育設施:規劃小學28所,中學31所,新增小學3處,中學1處,服務半徑基本覆蓋全區文體設施:增加了4處街道級的文體設施配套醫療衛生設施:規劃保留現有三級醫院用地,新增10處社區級基層醫院,以保證社區醫療服務半徑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