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住院期間血糖控制的很好,怎麼出院後就升高了呢?

在門診,經常會遇到一些出院後來複診的糖尿病朋友,他們通常很疑惑和不解,進而無奈,

“孫醫生,住院時血糖控制的挺好,回到家血糖就升高了,是怎麼回事啊?”

“住院有什麼用啊?只管住院這會,又不能整天住醫院裡!”

這些問題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很多人在住院的時候血糖控制的很好,醫生、護士也對他進行了詳細的糖尿病教育,飲食和運動指導。出院後告訴了他們詳細的用藥方案、血糖監測的頻率,可是等他們來複診的時候,檢查的血糖卻會明顯的升高。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在門診經常會有患者告訴醫生“我準備住院調一調血糖”,然後他們就把降血糖的任務交給了醫生,醫院給他們配餐,護士給他們用藥、測血糖,他們沒有想到自己該認真學習一下正確的糖尿病知識,觀察一下糖尿病人吃的食物有什麼不同,該如何測血糖,規範的用藥,不知道自己才是血糖管理的重要決定因素。

這樣,他們在出院後,憑著些微的記憶,在最初幾天能夠按照醫生的要求用藥、進餐,很快就放鬆了,該吃吃,該喝喝,藥物不能及時使用,血糖想不起來測。

然後他們再次來到門診,向醫生抱怨“上次住院沒有效果呢?”“回家以後血糖就升高了呢!”

詳細問一問病人,就知道了他們血糖控制差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條:

對飲食放鬆:

住院期間醫生每天查房,要給他們講生活方式調整的重要性,還有護士監督,經常參加群體的健康教育活動,生活相對比較單純,出院後沒有了督促,恢復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很容易放鬆。

血糖監測不到位或者利用不充分:

有些患者對血糖監測重要性認識不足,或者工作繁忙、經濟條件、知識水平等,無法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血糖監測。有些患者只是測了血糖,卻沒有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飲食、運動和用藥。

認為自我血糖監測價值不大:

沒有認識到血糖監測在調整治療方案中的重要意義。血糖檢查能夠發現低血糖、高血糖,對鑑別急性心肌缺血、腦卒中等有重要價值。

我們一直強調的“以患者為中心”,說的不僅是治療方案要個體化,還要讓患者認識到自己在糖尿病管理中心的地位,讓他們明確自己在慢性病管理中要做哪些事情。

綜上所述:

醫生要培養患者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參與意識,認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醫生。

可以利用現在不斷髮展的科技,採用“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工具,比如支持數據上傳網絡的血糖儀,具備醫患互動功能的血糖管理APP等,這樣一來,醫生不僅能及時瞭解患者的血糖情況並給出相應的建議,還能定時提醒患者測血糖、複診、調整藥物等,醫患間的充分溝通與協作能明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