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男孩竟因親生父母給了他生命而將其告上法庭!

十二歲男孩竟因親生父母給了他生命而將其告上法庭!

2019年4月29日電影《何以為家》正式在大陸上映,該影片曾獲戛納評審團獎、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雙提名。這部影片利用整整5年時間創作完成,故事是圍繞一位12歲男孩的艱難成長曆程展開,痛揭當地底層社會殘酷真相。

1."你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12歲黎巴嫩小男孩扎因出生於首都貝魯特的貧民窟中, 多年以來他與父母及兄弟姐妹七口人生活在一個破舊的閣樓裡,家裡沒有一張床,睡覺時大家都擠在地板上。長子扎因和他的弟妹們上不起學,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販賣手工果汁外,還不時會遭到父母的辱罵和毆打。

即使家中貧困,扎因的父母還是毫無節制的生育,甚至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他們將自己11歲大的親生女兒販賣給商販做妻子,在他們看來,家中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他們兩人相愛所生育,孩子在他們眼中只是牟利的工具。

妹妹被販賣給商人後沒多久因為年幼懷孕大出血導致死亡,得知此消息後的扎因憤怒的拿刀捅傷了商販,隨後被捕入獄。

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絕望之下他的將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

2."誰讓你生我了?經過本人同意了麼?"

這句話出自《家有兒女》的劉星,雖然是一句打趣的臺詞,但仔細想想,這句話還是挺有意思的,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讓我們要對自己生育的子女負責。

在發達的地方,夫妻結婚後並不是立即盲目的進行生育,大多都會在生育前商量做一個子女出生後的教育規劃,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夫妻就越是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而在《何以為家》中情節剛好相反,扎因的父母是被政府下達驅逐令的非法居民,兩人都沒有受到過高等教育,因此在他們眼裡,孩子是家中的頂樑柱,只有多生孩子才能使得以後的生活水平提高,這是底層人民最不合理的一種邏輯思想,扎因的父親並沒察覺到這種邏輯思想的不合理性,因此,他在法庭上是這樣為自己辯解的: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 從小到大別人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樑骨"。 我哪會知道有一天我會被自己的脊樑骨戳穿心扉。

3. 我一直告訴你,"你兒子還沒有出生就已經死了",他並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 有生產日期和到期日期。

劇情在扎因父母將自己11歲妹妹賣給商販時,扎因選擇離家出走,在流浪途中他遇到了一位非法居住的單親母親,兩人相互扶持,這位母親打工賺錢養家,而扎因則照顧她的孩子。

這位單親母親一直以來都想獲得一張合法的身份證,一個商販告訴她想要購買一張合法的身份證需要1500美元,這位單親母親表示自己沒有那麼多的錢,於是商販建議她將自己的孩子交給自己,這樣一來即使這位單親母親是非法居民但她的孩子販賣給一戶正常人家後孩子的身份至少是合法的,母親聽後不禁淚下,並且立刻拒絕了商販的提議,表示自己不會交出自己的孩子,自己有能力照顧好他。

然而好景不長,這位單親母親因為非法居民的身份被捕入獄,警察詢問她是否有孩子時,她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牢獄之災搖頭表示沒有。而這個時候,扎因並不知道這個消息,他獨自一人照顧著小孩,許久不見這名單親母親回來,不知情況的他以為這名單親母親拋棄自己的孩子偷偷走掉了,於是對著小孩說道"你媽媽比我媽媽還壞"

沒有了經濟來源,窮途末路之下扎因最後將孩子賣給了商販。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情況拍攝的,並且影片中演員也非專業演員,而是真實故事中的人物,電影中的幾個父母真實結局如影片結束時一樣,在完成拍攝後被捕入獄,而影片中主人公小扎因運氣則比較好,他被一個難民署注意,全家人移居挪威,從此能睡在真正的床上,並且開始讀書寫字,接受文化教育。

通過該片,我們發現世界上還有著許許多多連溫飽都難以維持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根本得不到好的教育,但願有更多人關注這樣一個群體,給予這些孩子們笑起來的機會,讓他們感受世界的溫暖。

溫馨提示,回覆【何以為家】即可獲得該片資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