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在劉邦殺韓信之時為何沒深處援助之手?韓信因何而死?

張良是個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人,也是西漢三傑之首。劉邦建立漢朝,張良、韓信和蕭何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劉邦打完天下後,張良就隱退了,稱病不出,跟著赤仙子學道,被封為留候。然而,韓信就沒那麼走運了,最後被呂后誘殺慘死。那麼,張良看到韓信有性命之憂,為什麼不去救他呢?

第一,張良和劉邦一直是一個黨羽的,他不願意去救韓信。張良一開始就跟隨劉邦打天下,而韓信是後來投奔劉邦的,他們兩個人的交情並不深。因此,劉邦要殺韓信,張良也沒必要冒那麼大風險來替韓信求情。韓信被殺,蕭何也是主謀,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第二,張良知道劉邦的性格,自己沒能力阻止。劉邦一統天下之後,疑心很重,對誰都不放心,看到哪個臣子都覺得他想篡位。張良十分聰明,立即主動隱退,表明自己沒有那個篡位的心思。他去救韓信恐怕自身難保。

第三,韓信自己太狂,惹得劉邦很不高興。當年劉邦手下有個謀士,叫酈食其。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勸降了齊王。韓信擔心功勞被搶,繼續攻城,導致酈食其被烹殺了,這件事讓劉邦心裡很不舒服。還有一次,劉邦讓韓信增援自己,韓信卻以此來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本來劉邦不想答應,後來張良對劉邦說現在正是重用韓信的時候,韓信才被封為齊王。劉邦韓信結下了樑子,日後劉邦肯定要找其算賬。

第四,韓信功高震主,個人能力太強,留下是個禍患。劉邦統一後,張良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主動隱退了。而韓信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就算從齊王到楚王最後再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仍然我行我素,不知道劉邦對他的不放心。韓信的軍事才能十分了得,除了劉邦,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劉邦擔心自己死後沒人能鎮住他,韓信極有可能謀反篡位,於是為了保住自己打下的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劉邦必殺韓信。

第五.《資治通鑑·漢紀》、《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對韓信之死有精闢的論述。

1.司馬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

2.司馬遷: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