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閱讀,一生浪漫的開始

【文學愛好者說】

溫暖的午後,泡好一壺茶,我捧起了許久未看的《月亮與六便士》。因為疫情影響,竟已有一個多月,忙於工作而未曾閱讀。此刻,形勢趨緩,終於可以迴歸正常的生活軌跡,享受閱讀帶來的片刻寧靜,呼吸字裡行間透著的芳香和自由。

閱讀是一種習慣,養成了,就是戒不掉的情懷。

這種習慣,應該是上學時養成的。那時的我,除了上課,就是沉在圖書館裡。記得看了最厚的一本書是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24萬字,很多次都讀不下去了,可堅持再堅持,居然也看完了。儘管現在很多書的內容已經記不清,但總覺得那會兒的閱讀,令我充實,也許無形中埋下了文學的種子。戀上閱讀,則是近幾年的事,稍有閒下來的時光,獨處的時候,就想捧一本書,然後,慢慢地進入書中的美妙世界。

我喜歡閱讀,尤其喜歡經典小說,不分國界。比起古典小說,則更喜歡當代文學,可能這些作品離我的生活更近,更有代入感。我習慣慢讀、深讀,一本小說,從序言到後記,可以看很多天,而且一定要原原本本看完,不落一頁,否則總會覺得少了點什麼,生怕漏掉一個情節,就不完美了。

閱讀的初始,我做過一件“傻事”。為了提醒自己每天讀書,我建了一個成員只有自己的“打卡”小程序,每天看書、拍照、上傳、寫心得,然後看著超越了百分百成員的“戰績”,內心竟有種小竊喜。平淡忙碌的生活,因為閱讀,而自得其樂,彷彿一首牧歌,抵達了奇異的美。

閱讀是一種孤獨,守住了,就是一輩子的享受。

作家畢淑敏曾寫過,真正的閱讀註定孤獨,那是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的撞擊,是已經成仙的老人為你講的故事。

不知從何時起,我買齊了餘華的整套小說,他的《活著》講述了一個老人一生淒涼的故事,當所有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地活著,是生命意志的吶喊;他的《第七天》,呈現了一個人死後看到的世界,無論現實如何,總會有一方淨土留給那些善良的人;他的《兄弟》《在細雨中呼喊》,都給人一種壓抑感,以至於每看完一本他的作品,我都需要看些其他作者的書來舒緩內心那種無法言喻的情緒。然而,過不久又會忍不住想看下一本,彷彿被迷住了心竅,心甘情願被他文字中的孤獨所包圍。

此時,閱讀的雖是孤獨的故事,享受的卻是情感上的充盈,是思緒無邊無際的蔓延,是孤獨盛開在懸崖上的繁華,抵達了自由的彼岸!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寫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時有這麼一句話:“安度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當槍林彈雨的日子不再,晚年的上校在狹窄的小作坊裡,專注地製造小金魚,哪怕視力受損,也不以為然,這是達到了心靈的平靜。當你學會享受孤獨時,你就能享受靈魂無拘無束的自由。

閱讀,讓我們學會如何與自己說話,接受自己和自己相處。所以,看似孤獨,實不覺孤獨。

閱讀是一種修行,入境了,就是最優美的人生。

毛姆在他的《讀書筆記》裡曾說過,閱讀既不能幫你獲得學位,也不能助你謀生餬口,不能教會你駕船,也不能告訴你如何發動一輛有故障的汽車,但閱讀將使你的生活更豐富,更充實,圓滿而感到快樂,如果你們真能享受這些書的話。

所以,當讀到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我會忍不住笑,又不自禁流淚,因為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關於愛的事,“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珍惜每一個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刻,因為如果“失散”了,就再也找不回了;又如《霍亂時期的愛情》,讓人相信,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就越濃郁。閱讀為我們的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的東西。

閱讀之美,在於探求未知。它可以讓我們從紛繁複雜的現實進入一個超然脫俗的境界,可以跟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發生交流和碰撞,我們不僅在過自己的一生,也能體會到別人的一生,體會別人的視角和思考,不斷豐富自己的認識和想法。白巖松說過:“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真正的閱讀應該是一種深刻又愉悅的體驗,是找到了自己,更塑造了自己,讓自己擁有了一個有趣的靈魂。

窗外桃花灼灼,樹間蝴蝶款款。我合上書本,想起了這一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願往後餘生,有書為伴,既看得見一輪明月,也望得到浩瀚星辰。

愛閱讀,一生浪漫的開始。

(作者:俞燕,系浙江省諸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