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村“綠色減貧”終得勝

來源:經濟日報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工作人員正在對光伏設施進行巡檢。目前,德勝村已建成兩座總計500KW光伏扶貧電站,助力村民致富。

◀張北縣德勝村大農種業公司無菌育種室,技術人員在檢查馬鈴薯瓶苗的長勢。“德勝馬鈴薯”已成為當地知名農產品品牌。

▼張北縣德勝村旭陽塑業滴灌帶生產線,村民在裝卸打包好的滴灌帶。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抓復工復產,企業訂單源源不斷。

▼張北縣德勝村的“老王微民宿”,村民在裝飾房間,準備開業迎客。

張北縣小柳溝村水培蔬菜生產基地,德勝村村民呂佔舉(右一)和村幹部劉忠(右二)在學習種植技術。德勝村認準產業方向,派出會管理懂技術的村民去外村學習,助力特色農業發展。

◀德勝村村民徐學海(左一)和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李志軍在給牛喂草。曾經的貧困戶徐學海靠養牛、種植馬鈴薯等產業成功脫貧,日子越過越紅火。

▶張北縣德勝村搶抓農時做好春耕備耕。村民在拖拉機上望著耕好的農田展露笑顏。

▶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如今摘掉了貧困帽,村容村貌也發生了鉅變。原來的土坯房、沙土路早已不見蹤影,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漂亮的新民居和寬闊整潔的街道。

(攝於2019年8月)

貧困發生率從37.8%降至0.17%;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96元,是2014年的4倍;村集體收入從零到突破百萬,2019年達到133萬元……這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的脫貧成果。

從貧困村到“百萬村”,德勝人是怎麼做到的?2020年4月8日,記者來到德勝村,實地探訪這個貧困村的“產業得勝”之路。

3年多來,德勝村在各級力量的幫扶下,從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持續脫貧的機制、可持續致富的動力”入手,將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綠色減貧的路子,實現了精彩“蝶變”。

“我們村有三大‘增收法寶’。”說起村裡的支柱產業,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如數家珍:薯光大道、鐵桿莊稼、朝陽產業。

所謂“薯光大道”,是馬鈴薯育種產業。近幾年,張北縣整合涉農資金,在德勝村建成300畝的馬鈴薯微型薯育種園區和加工園區,建設育種大棚280個,實現了市場化、標準化、網絡化生產經營。2018年,“德勝馬鈴薯”被農業農村部納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單。目前,每個育種大棚產能14萬粒左右,實現純收入2萬元。

“鐵桿莊稼”,是指光伏扶貧產業。從縣政府投資建設到自主引進市場主體,從單一光伏發電到農光互補模式,德勝村光伏扶貧產業走上了一產帶動多產、多產融合發展的路子。目前,德勝村建成了兩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總計500KW,年收益達80多萬元。光伏收益採取了“公益崗位+特困救助+村集體事業”的分配原則,一舉多得。此外,億利集團還在村裡流轉土地2600畝建起5萬千瓦光伏電站,其中僅基礎維護工作就為村民們帶來了40萬元左右的就業收益。

“朝陽產業”,是近幾年紅紅火火的民俗旅遊產業。通過引進億利集團、際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德勝村以農光互補、特色民居、微型薯育種園區等重點項目和採摘園、花卉帶等生態基地等為依託,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科技展示、農光互補和民宿參觀等為核心的鄉村旅遊產業,2019年全村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

產業從“單打一”變成“組合拳”,村容從“土村莊”變成“新農村”,村民由“等靠要”變成“比趕超”……全面小康路上,德勝村的奮鬥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