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泰坦尼克號》是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打撈上來了嗎?

2017年5月,有科學家表示,細菌正在蠶食泰坦尼克號沉船殘骸。據最近的估計,到2030年,這艘船可能會迎來它的末日,徹底消失。

以前科學家們更是耗盡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尋找,終於歷時70多年的時間,找到了它,它現在海平面以下幾千米,想要在海底幾千米下打撈,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海底強大的水壓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壓力,還會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各項器官,所以到現在還沒有人看到過它沉入大海後的樣子 。

有科學家認為,可能已經成為廢鐵碎片了,對我們研究沉船具體原因和時間都沒有作用,還有就是,打撈上來以後,沒有適當的保存方式,從而二次破壞,那我們更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了。

泰坦尼克號是由鐵打造而成的,由於它在海底沉沒這麼多年了,經過海中一些微生物的分解,以及自然催化,已經是破爛不堪了,打撈上來只要人輕輕一碰,可能就會像粉末一樣消失不見。

我們的技術也一直在突破,可是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可以將氧化鐵保存完好的物質,所以打撈上來我們也無法保存。

事故原因:

泰坦尼克號殘骸再現後,科學考察隊採集了金屬樣本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重要細節:造船工程師只考慮到要增加鋼的強度,而沒有想到要增加其韌性。把殘骸的金屬碎片與如今的造船鋼材作一對比試驗,發現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地點的水溫中。

如今的造船鋼材在受到撞擊時可彎成V形,而殘骸上的鋼材則因韌性不夠而很快斷裂。由此發現了鋼材的冷脆性,即在-40℃~0℃的溫度下,鋼材的力學行為由韌性變成脆性,從而導致災難性的脆性斷裂。而用現代技術煉的鋼只有在-70℃~-60℃的溫度下才會變脆。

不過不能責怪當時的工程師,因為當時誰也不知道,為了增加鋼的強度而往鍊鋼原料中增加大量硫化物會大大增加鋼的脆性,以致釀成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悲劇。

一個海洋法醫專家小組對打撈起來的“泰坦尼克號”船殼上的鉚釘進行了分析,發現固定船殼鋼板的鉚釘裡含有異常多的玻璃狀渣粒,因而使鉚釘變得非常脆弱、容易斷裂。

這一分析表明:在冰山的撞擊下,可能是鉚釘斷裂導致船殼解體,最終使“泰坦尼克號”葬身於大西洋海底。

根據英國曆史學家蒂姆馬爾丁的新研究,一個非同尋常的光學現象——海市蜃樓,是讓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且未能獲得附近船隻援救的原因。1992年,英國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泰坦尼克號沉沒可能與超折射有關,但這種可能性一直未加深究。

直至馬爾丁鑽研了天氣記錄、生還者證詞,以及長久以來被遺忘的航海日誌。馬爾丁發現,當天晚上,事發海域的大氣狀況容易形成超折射,光線發生異常的彎曲,從而形成了海市蜃樓,這一現象,當時同在附近海域的幾艘輪船,也都有記錄。

馬爾丁表示,海市蜃樓使泰坦尼克號上的瞭望臺沒能及時發現冰山,也讓貨輪加利福尼亞號,無法識別出泰坦尼克號,並與這艘遠洋客輪取得通訊。

以上材料是網絡整理而成,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