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你到底是真傻還是假傻?

上一次鴞胖講呂布,後臺收到了不少朋友的私信,還想了解有關三國時期的人物。今天趁著愚人節,鴞胖就來講講三國時期的愚人。你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愚人,是誰呢?鴞胖覺得,非劉禪莫屬。在這多說一句啊,如果你們還想聽哪位名人的故事,歡迎給鴞胖留言,我會盡我所能安排。

咱們來說說劉禪。咱們之所以認為劉禪是愚笨的,主要還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而且不論是老版《三國》的電視劇,還是新版的,劉禪的形象都給鴞胖一種蠢萌蠢萌的感覺。但實際上,鴞胖覺得,劉禪的“愚”,是一種假愚,不能說大智若愚,但至少不是個鐵憨憨。重申一下啊,這是鴞胖的一家之言,畢竟品評人物,觀點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所以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劉禪:是真愚還是假愚

書中記載的,劉備有三個兒子,長子劉禪、次子劉永、三子劉理。劉永和劉理在史書中記載不是很多,只是知道劉永是魯王,後改封為甘陵王,劉理是梁王,後改封為安平王。要說這三個兒子誰最像劉備,確實不好分析,但劉備選擇劉禪,除了嫡長子繼承的不成文規定外,他還應該有自己的一番考量。

章武元年,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時,在冊封皇太子的時候,有這樣一句:“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其實就是給劉禪安排了一個教導他的老師。偏巧的時候,這個老師,是大權在握的丞相。君權和相權,是一對兒很難調和的矛盾。深諳政治之道的劉備,不會不知道。但劉禪是個仁厚之人,攻擊力不會很強,所以不會和諸葛亮造成很強烈的矛盾衝突。這也是蜀漢政權能夠延續下去最重要的一點。咱們且不說別人對劉禪這一點的評價,單說當事人之一的諸葛亮,他在勸名士杜微出山的時候,曾寫過兩封信,其中一封信,是這樣說劉禪的:

“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如果沒有任何語境,或者不是通讀《三國志》之人,可能不會把這樣的評價與劉禪聯繫在一起。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相信不會看錯人,如果不是劉禪的仁敏,諸葛亮也不會傾盡一生,用一身的才學錯付一個蠢笨之人。也正是因為劉禪的仁厚,所以咱們可以看到,劉備死後到蜀漢政權滅亡,中間沒有出現過很強烈的政治鬥爭。同一時期,曹魏有高平陵事變,孫吳有諸葛恪三族被夷滅。如果非要算的話,那魏延反叛應該是蜀漢政權內的白熱化的政治鬥爭。但劉禪對這件事卻沒有放大化的處理,而是:“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還讓魏延入土為安。

央視版《三國演義》的魏延

如果說仁敏不足以證明他不愚蠢的話,那對諸葛亮的態度,應該是他手段高明的體現。咱們先來看看,17歲的劉禪,接手蜀漢政權的時候,是個什麼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因為夷陵之戰,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闓、高定等數郡又先後叛亂。別說是幾乎沒有政治經驗的劉禪,就是讓劉備來處理,也不能得心應手。劉禪是否審時度勢,鴞胖我不能肯定,但此刻他能做的,不是窩裡鬥,而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重要的力量,就是諸葛亮。所以他剛一繼位,便公開諭下: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也寫道:“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雖然得到劉禪的支持,但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所處的尷尬位置,有王莽、曹操的例子在先,諸葛亮除了鞠躬盡瘁之外,也得考慮自己如何避免被推上風口浪尖。所以他猶如置身於深淵中的細鋼索之上,每一步都戰戰兢兢,走錯一步,萬劫不復是小,身敗名裂是大。所以諸葛亮也高明。他選擇遠離政治中心,朝政自己不全權把控,選擇北伐。如果將北伐看成興復漢室之舉,不如將它視為君臣之間的默契大考驗,看看劉禪能否明白諸葛亮的一番苦心。歷史告訴我們,劉禪看懂了。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全力支持相父的北伐事業,幾乎沒有不滿的神色。

諸葛亮輔佐了劉禪十餘年,這段時間,劉禪也算是成長起來了。在諸葛亮死後,他逐步執掌用人的權利。在這之後,蜀漢暫時進入蔣琬、費禕時期。蔣琬,也可以算是諸葛亮的舉薦。他曾對劉禪這樣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劉禪也沒有完全託付,而是慢慢嘗試。先拜蔣琬為尚書令,尚書令本為主管宮中秘書班子的主要負責人,看似實權很大,但西漢舊制,尚書令之上還有“錄尚書事”一職,只有加封這個職位,才算掌握實權。蔣琬沒有一下獲得“錄尚書事”的職位,所以可以算是試用期,試用期期間,讓他試著管理全國軍務,可以說是名不正。大約三個月之後,又封他為

“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注意這些詞,首先,行,就是行動的行,是代理的意思,都護,是管理軍隊。“領”,就是“兼領”,用較大的官職兼領另一個較小的官職。這其實是蔣琬的“名”在逐漸符實,但也在試用期。又過了三四個月,正式封他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算是徹底地將全國軍務交給了他。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蔣琬

後來,蔣琬身體不適,主動提出要把部分職權讓與費禕、董允,劉禪表示支持。咱們暫且不受董允,就說費禕。他早些年是劉禪太子府的官員之一,可以說是劉禪的親支近派。但就算親信,也沒有完全交託,在蔣琬生病期間,他讓費禕暫代尚書令一職,後來逐漸放權。

劉禪也真的能做到用人不疑,放心大膽地讓蔣琬和費禕主持朝政。蔣琬當政期間,誅殺魏延有功的長史楊儀,躍躍欲試想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劉禪抉擇再三,選擇了蔣琬。後來楊儀多次口出怨言,被削職流放至漢嘉郡。但他仍不自省,又上書誹謗,言辭激烈,最後下獄,自殺身亡。

其實劉禪形象最為人詬病的,當屬樂不思蜀。這個故事《三國演義》中已經描述的繪聲繪色了,鴞胖就不在這裡多加贅述。但咱們如果站在劉禪明哲保身、保護臣民的角度來看,是不是又是另一種解釋了?劉禪明白蜀國的地位和他自己的處境,所以他選擇了裝瘋賣傻,保全自身,尤其是保全了一幫追隨他的臣民。《三國志集解》中,引明代文學家于慎行對樂不思蜀的評價,鴞胖覺得比較中肯:

“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700多年後,類似的事件也在上演,只不過結果卻是大相徑庭。這一次的主人公,是咱們熟悉的詞人,李煜。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斷送了卿卿性命。如果用忍辱負重來形容劉禪此舉,是否能淡化一些投降導致的亡國的陰霾呢?

樂不思蜀漫畫

其實對於劉禪的評價,陳壽所說比較中肯:“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用“素絲”來評價,較為貼切。所謂“素絲”,就是沒有任何加工的絲織物,那就可以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了。在諸葛亮、蔣琬、費禕時期,他還能做到親賢臣,遠小人,但蜀國人才逐漸凋零,身邊多剩小人,姜維也難堪大任,他自然也會成為昏暗之君。所以,與其說劉禪愚,不如說他生不逢時。他本不負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政治才華,再加上形勢緊迫,劉禪能延續蜀國40年的國祚,最後還能保全境內臣民,已經算超額完成劉備的囑託了。可能是羅貫中的尊劉抑曹的理想破滅,也可能是君子惡居下流的思想作祟,讓劉禪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