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古墩 文化密碼——合肥的那些“墩”兒

“墩”,在古代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裡解釋道:“墩,平地有堆。”墩,土堆而成的高臺,高居其上免受水患。在古代,墩臺也是城鎮防禦工程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史記》裡記載:“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烽,土櫓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則舉之。”每當敵人侵犯,夜間士兵在墩臺上點燃火把,白天在墩臺上放煙,便於快速傳遞軍情信息。

現在,“墩”成了各地珍貴的歷史人文遺產,承載著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土墩遺址往往是本地的一部文化發展史。在合肥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分佈著許多或歷史人文厚重、或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墩:今天有著五里飛虹雄姿的五里墩,如同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展示出合肥的千年歷史畫卷;肥西的白馬墩,有著世代相傳的愛情故事,如今仍讓人感慨萬千;廬江的板橋神墩,有著“架上金盆”的美譽,歷代有專人看守,被尊為“神墩”;巢湖的“曬書墩”,相傳孔子曾在此曬書,成語“欲速則不達”則是從這裡而來……這些古墩其實是一座座廬州文化密碼,承載著地域的歷史典故,留給我們最土著的珍貴記憶。

合肥這些“墩”兒,個個不尋常

行走在合肥的原野上,時常會遇見一個個隆起在田間的碩大土墩。土墩上,或長滿草木,或建起民居,或成為田地……這些貌似尋常的土墩,你可不要漠視。當你走近探尋,你就會發現,它們竟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五里墩:昔古烽火墩 今五里飛虹

如今提起合肥的五里墩,市民腦海裡最先浮現的便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人們美稱其為合肥的“五里飛虹”。尤其是在燈火輝煌的晚上,立交橋上燈光絢麗,彷彿彩虹貫穿,氣吞山河之勢,震撼心間。“五里飛虹”的雄姿如同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展示出合肥的千年歷史畫卷。

被譽為“五里飛虹”的五里墩立交橋

而鮮為人知的是,五里墩是因距離合肥西平門五華里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戰略重地和交通要道。

據說,合肥原本有兩個“五里墩”,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合肥城區不斷地擴大,墩臺的位置早已成為喧鬧的市中心。現如今,南北五里墩雖然都已經被拆除,但地名卻一直保存了下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老合肥的大西門一直往西,因為是合肥城區通向大蜀山的路,所以叫作蜀山路,算是合肥往西的唯一一條道路。

1980年左右,蜀山路上只有進出城的行人,那時候的五里墩,向北的道路還不太暢通。當年的蜀山路還是很荒涼的,真正繁華起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為節點。

五里墩立交橋始建於1995年6月,歷時半年,完成主體工程,次年5月全線通車。是一座四層互通式立交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橋樑面積為4.2萬平方米,佔地8.9公頃,其中最高層的匝道距離地面有21米,大大緩解了西城區通向東西南北的交通壓力。

它的原設計單位是上海城建設計院,原主要施工單位是中鐵四局四公司。1995年8月,五里墩立交橋建設者中鐵四局工人在合肥市首座立交橋工地,冒著高溫,人拉肩扛使鋼筋籠就位,火熱的施工場景至今仍留在很多老合肥人的記憶中。

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讓三里庵煥發了生機。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被合肥人驕傲地稱為“五里飛虹”。從墩臺變為立交橋,從軍事設施變為交通要道,歲月匆匆,斗轉星移,永恆不變的卻是合肥人對五里墩的濃厚情感。如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五里墩立交橋,也成了合肥人的精神座標。

白馬墩:愛情永流傳

肥西縣山南鎮的西南邊,有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歷史厚重的村莊,叫長莊。莊的河塘裡種著很多荷花,莊內有春秋戰國古墓,有幾百年的大棠梨樹,有八仙之一的何仙姑神廟,還有古時用來點火傳信的烽火臺。其中一座佔地約一畝多的圓柱形土墩,叫做白馬墩。在長莊人世代相傳的故事裡,白馬墩名字的由來,緣於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故事。

擁有美麗白馬墩傳說的長莊

宋朝年間,長莊村一汪姓大戶人家有一個聰慧美麗的女兒,出生時門前的荷塘花開燦若雲霞,因而起名荷花。荷花生得明眸皓齒、閉月羞花,自小就飽讀詩書,描畫刺繡方圓百里無人能及,鄉鄰皆說汪家女兒是荷花仙子下凡投胎。但美中不足的是,荷花體弱,從小就有喘病,汪老爺十分疼愛女兒,遍求名醫,對荷花呵護備至。

與汪家隔著一條河,有一戶張姓人家,這家有個少年郎,人稱張生,和荷花同歲,是遠近聞名的才子。他十歲就考上秀才,十四歲就過了鄉試,之後仍在家鄉耕讀,只等三年後去京城參加殿試。

張生和荷花相遇,是在汪家舉行的元宵燈謎會上,這年他們十六歲。汪老爺在南方做生意,受那兒年節習俗的影響,元宵節時也在家鄉舉行燈謎會,為女兒祈福消災,也讓鄉鄰熱鬧一下。四鄰八鄉聞訊赴會,會友猜謎、笑語喧譁、熱鬧非凡。

張生騎著白馬也來了,微笑地看著人們猜謎,並不上前。有認識的人喊:“張家大才子來了!”於是很多人把手中的謎語讓他猜,竟沒有難倒他的。這時一個銀鈴般的聲音傳來:“猜猜我手上的謎語!”張生定睛一看,竟呆住了。眼前的少女美若天仙,出水芙蓉般亭亭玉立,周身散發著陣陣荷香,正笑吟吟地看著他。張生接過紙條,見上面寫著四句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他笑了,這是唐代李嶠的《風》,以題為謎底,這姑娘真聰明。張生笑笑說:“聽得見,看不著,只見花草隨它搖,誰想抓它抓不到。”眾人聽明白了,都一片叫好。張生又對她說:“我出個謎你來猜:一個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張生已經猜到眼前的少女就是人們口中的荷花仙子,所以故意出了個荷花的謎語。眾人都笑,荷花羞紅了臉,她也猜到這個俊朗的白馬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張生。

元宵燈會後,張生滿心都是荷花姑娘,便請父母找媒人去汪家提親。汪老爺大喜,他早聽說張生少年才俊,燈謎會時又親眼見了他,便滿口答應。媒人隨即安排兩人見面定親。張生託人買了一個鏤刻著荷花的銀釵,親手插在荷花姑娘的烏髮上。

此後,那條河再也阻隔不了兩顆年輕的心。張生知道荷花的喘病後,十分心疼,常琢磨一些民間驗方,熬製給荷花喝。他做的艾草蜂蜜汁、桂花蓮子梨膏讓荷花的病減輕了許多,犯病的時候也少了。張生對荷花說,等我進京考完試,回來就娶你,我要一輩子照顧你。荷花聽了心裡像吃了蜜糖似的甜。她為張生做花饌、制荷葉茶,準備筆墨紙硯。知道張生熬夜讀書,她差人送去沙參玉竹骨頭湯。兩人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難捨難分。

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張生要去京城趕考,荷花為他趕製了衣服鞋帽,繡了一隻荷花形的荷包,她對張生說,想我的時候就拿出來,我就會在你夢中。張生也安慰她,不要掛念,三個月後一定回來。

離別的日子到了,想到張生離去後的空落,荷花不禁淚水漣漣,喘病又犯了。她怕張生分心,就沒告訴他,張生臨行前晚上來告別時,她假意睡著了。張生沒打擾她,悄悄地走了。張生一走,荷花便後悔不已,對自己說,明天,我一定要去送他。

天剛矇矇亮,荷花就撐著病體起床,簡單梳洗下,就繞過河去張生家。遠遠地她看見張生騎著白馬已過了烽火臺,她拼命地喊,可是他聽不見,她不顧一切地跑,希望能和他說幾句話,她的一隻鞋都跑丟了,好不容易到了烽火臺,可是連心上人的影子也看不見了。她流著淚靠在大土墩上,喘病洶洶地發作了,她不能喘氣,最後再沒能站起來。

三個月後,張生晝夜兼程騎著白馬往回趕,可是再也見不到荷花姑娘了。他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他們種下的荷花都開了,他騎著馬找遍了所有的荷塘,希望看到她從荷花中對他探出美麗的笑臉。他又回到大土墩,撕破了嗓子喊著荷花,白馬也跟著嗚鳴不已。忽然,白馬對著張生叫起來,張生看到馬蹄踩到了一隻繡花鞋,拾起一看,正是荷花跑丟的鞋,上面繡的荷花依然鮮豔欲滴、清香撲鼻。張生緊緊地抱著鞋,他的眼睛流出了血,他看到荷花在對他笑,他的身體越來越輕,他們一起飛走了。

大顆大顆的眼淚從白馬的眼裡滾落,它再也不願離開土墩,它要等著張生與荷花回來,它要守著張生與荷花,與他們生死一處。以後,每到滿村的荷花盛開時,人們會隱約聽見白馬的嘶鳴。從此,這處土墩便被叫做白馬墩。

白馬墩

孔子曬書墩:欲速則不達

巢湖的柘皋古稱橐皋,在春秋時期也是一座有名的古城。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在柘皋留下了眾多的傳說與遺蹟,其中有一“孔子曬書墩”,還留下了“欲速則不達”的成語典故。

孔子曬書墩

古《柘皋志》有文記載,“相傳孔子南遊,楚昭王不能用。過三板橋時,車傾,書落水,乃駐車曬書檯上,故稱曬書墩。”明代史地學家曹學佺《輿地名勝志》中也曾記錄:“孔子南遊至橐皋,與弟子憩臺而返。”

在柘皋鎮東行兩千米處的小朱村西側有個面積約200平方米、3米多高的土墩,相傳是孔子的曬書墩遺址。顧名思義,是孔子曾經曬書的地方。

曬書墩遺址 方華 攝

《論語·子路》雲:“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性急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相傳孔子周遊列國路過柘皋看到暮色將至,便問一位路人,自己日落之前能不能趕到居巢。路人回答他說走慢一點,興許大半天可到,如果心急則可能一天也到不了。孔子很是費解,心想真是豈有此理。便和學生推著裝滿書簡的車,一個勁兒地趕路。等一行人走到不遠處的一座木橋上時,由於車子走得太急,車輪被橋上的木板卡住,車軸也被折斷,一下子翻了車。雖然人在上橋前,先下來走路,沒有受傷,但車上的書卻掉到了河裡。幸好河水並不深,弟子們將書簡打撈上來後,晾在河邊的一座土墩子上。由於耽誤了時間,孔子當晚到不了居巢,這才悟出了路人話中的道理,並將這次經歷總結為“欲速則不達”,並且收進了《論語》這本著作中。這就是典故“欲速則不達”的由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孔子,把小橋改名為孔難橋,把曬書的土墩稱為曬書墩。

曾經“欲速則不達”的小木橋,如今已是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堅固架構 方華 攝

離曬書墩東南五十米左右,還有一座土墩,面積約8000平方米,此地圓形,頂部十分平坦,從高處看,狀若滿月,因此得名“月亮地”,這塊“月亮地”相傳也與孔子有關。

月亮地,因孔子曾在此講學而聲名遠播 方華 攝

相傳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周遊列國到達楚國,想遊說楚昭王重用他,推行他的治國思想,楚昭王被孔子的才學說動,準備給孔子封地,但楚國的大臣說,孔子的才能高於周文王,會對楚國造成威脅,勸楚王打消封地念頭。孔子心灰意冷,於是離開楚國率弟子前去吳國。

途經柘皋時,孔子在月亮地的一個土臺上一邊休息,一邊給弟子們講學,同時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孔子的講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最後連河邊的港灣內也站滿了人,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孔子講學,不時拍手叫好。孔子當年講學的土臺現在就叫做“孔子臺”,臺下的港灣則被稱為“聽書港”,而月亮地東北角的一口池塘,傳說孔子在此清洗筆硯,被稱作“洗硯池”。相傳來到柘皋這一年孔子已經63歲了,後來孔子因故沒有去見吳王,而是乘車北上,五年後返回了魯國。所以孔子周遊止於居巢,實際上就是止於柘皋。從那以後,明清無數的文人雅士都曾來到古鎮柘皋的“孔子臺”“聽書港”探尋先聖的遺蹟。

巢湖周邊有神墩 見證遠古文明史槐林神墩:神仙住過的地方

若問一方文化事,先從上古識神墩。合肥境內,有多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神墩。何謂神墩?就是高出地面數米或數十米的大土墩子。這些大土墩子,完全是人工用泥土堆積而成的。每一座神墩,都是一部古人類的文明發展史。

槐林神墩

巢湖槐林神墩遺址位於巢湖市槐林鎮東,距巢湖南岸約500米。其高約5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是一個呈橢圓形的高臺大土墩。遺址表面佈滿陶片和瓦礫,通過考古調查得知,這裡是新石器末期到商周時期的人類聚居地,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先民們選擇有水源的高地居住,既依賴自然,又防禦水患和野獸侵襲,充分體現了他們的聰明與智慧,也證明了槐林鎮古老而又文明的歷史。當地百姓認為這是神仙居住過的地方,故曰“神墩遺址”。

槐林神墩遺址

壩鎮神墩:遠古人類密集

居住地

巢湖壩鎮神墩共有七座之多:巢山神墩有東西兩座(西周時期),捧檄庵神墩有南北兩座(西周時期),花大門神墩(西周時期),張家油坊神墩(西周時期),上馬石神墩(西周時期)等。經過專家的考古發掘,有的神墩分為多層,每一層都有歷史的積存物。較上面的有陶片(商周時代),下層有穀物的碳化粒(神農氏的農耕時代),再下層有草木灰(燧人氏的用火時代),最下層有許多石片(遠古的石器時代)。由此可知,壩鎮神墩的集中呈現,有力地說明了壩鎮是遠古人類密集的居住地,是中國文明歷史的重要起源地和發展地。今天的這些神墩,已被國家列為重要歷史文化遺址,受到了國家和群眾的保護。

壩鎮神墩

板橋神墩:“架上金盆”

廬江板橋神墩位於廬江縣東北部盛橋鎮板橋自然村的南端,是由人工挑土壘起來的一個大土墩,中間是一個小池塘,有“架上金盆”的美譽。神墩是高家板橋“船形地”的纜樁,有著神聖的地位和神奇的故事。

板橋神墩

板橋神墩,“神”在地位。神墩南面是一條流了幾千年的板橋河,綠樹環抱的神墩倒映在小河中,隨著清波盪漾,神奇的故事也打著旋兒流向遠方。旭日噴薄而出,神墩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霧氣裊繞,有如仙境;夕陽西下,一抹餘暉留戀著不捨離去,透過樹縫間留下斑駁的身影,充滿著神秘;明月東昇,神墩寒氣逼人,望而卻步。高氏子孫世代尊奉神墩,朝拜神墩。它和宗祠一樣神聖不可褻瀆,歷代有專人看守,任何人不經宗族允許不能隨意邁進半步。

板橋神墩,“神”在楓香樹。傳說這棵楓香樹和東邊的下礫山互不相讓,比賽著生長,而且生長速度驚人,像兩把利劍直插雲霄,眼看就要戳破天空。玉帝大驚,立即召開內閣會議,討論處理事宜,最終決定讓二郎神掛帥。二郎神晃悠悠地走過千年板橋,一打聽,楓香樹和下礫山修煉了幾萬年,已經成神,道行不比他差多少,心裡嘀咕,這下不好辦。但他還是鼓起勇氣傳達玉帝的旨意,命令他們停止增高。哪知樹和山根本沒把二郎神看在眼裡,繼續生長。二郎神怒氣中燒,使出看家本領,一腳踢向下礫山,山頭飛向幾里開外的鐵腳山,至今在鐵腳山還留下二郎神巨大的腳印,下礫山成了無頭山,山頂坦平;另一腳踢向楓香樹,樹被攔腰斬斷,樹頭落到現在的楓香樹村,村以樹名,樹成了無頭樹。楓香樹也叫抱碑樹,一個石碑被嵌在樹裡,只露出一面。楓香樹直徑有2米多,高聳入雲,站在五里開外,都能看到它偉岸的身軀。雖只有下半截,沒有樹冠,但旁枝側逸,枝繁葉茂;樹根盤根錯節,像巨龍探爪,緊緊抓住土地;上部有個樹洞,四五個人在裡面打牌還很寬裕,雨天有人進去躲雨,七八個人在裡面也不擁擠。上世紀50年代末,樹的下半截也被從根部鋸斷當做燃料鍊鐵,如今找不到樹樁的蹤跡,石碑的殘片也被運往新建的祠堂保存。另外據傳此樹擋住雷公的去路,被雷公擊斷,但沒有相關的資料記載,成了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板橋神墩,“神”在金盆 。神墩樹木蔥蘢,綠蔭匝地,中間有一口池塘,形狀像一個洗臉盆,微風習習,霞光普照,金光閃耀,故名金盆。以前神墩是塊禁地,任何人不得進入此地放牛、砍柴、捕魚,違反族規,要受到嚴懲。梅雨季節,金盆的水滿滿的,多餘的水從盆口溢出,巴掌大的鯽魚多得數不清,順著水游到路上,隨便揀幾條回家烹飪,味道鮮美。後神墩無人看守,族人自由進出,早上站到塘邊,密密匝匝的魚探出頭吃露水,不可計數。一年臘月,有人想:金盆多年未乾,魚一定很多,用水車車幹後,每家分幾條魚過年。他帶著幾個人車水,池塘很快見底了,魚頭攢動,大家喜不自勝。突然一陣龍捲風把這些人颳倒在地,眼睛被塵土和沙子迷住睜不開。風停息,大家恍惚中爬起來繼續工作,加快速度把水車幹,奇怪,一條魚都沒有,甚至都沒有找到一隻蝦米。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原來村外的人看到大風捲著魚兒飛向天空。以後年年放魚苗,可年年臘月都捕不到一條魚,有人懷疑是不是金盆底有洞,魚兒跑到河裡去了。隨著金盆的水越來越少,最後乾涸了,也沒尋到一個拳頭大的小洞。如今走進神墩,雜樹叢生,百鳥鳴叫,好個清幽的地方,金盆底是一片綠油油的草甸子。

如今的“架上金盆”

板橋神墩,“神”在來歷。究竟是高氏先祖來的時候就有神墩,還是高氏造“船形地”累土成纜樁呢?對此莫衷一是,無稽可查。從土的結構來看,是人工累土築墩無疑,挖幾米深的土,有碎瓦礫,有燒窯的炭渣,明顯不是天然形成的。曾經還挖出許多白骨,經專家鑑定不是高氏先祖的遺骨,是屬於龍山文化遺址。據此推斷,神墩在很久遠的時代就存在,後來高氏先祖因地制宜,順著地勢,加高加大形成纜樁。金盆也是精心設計的,具有吉祥的象徵意義。

(來源:合肥晚報,略有改動)

▶我市新增3條“省級特色商業示範街”

▶合肥市糧食庫存可滿足全市2年口糧消費

▶合肥市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動員部署會召開,宋國權出席並講話,凌雲主持

▶首批12家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名單出爐!合肥一開發區入列

▶師生和家長們關心的開學復課問題,權威解答在這裡

主辦: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協辦:安徽新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