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調研行|如東洋口村:灘塗地變“搖錢樹”,打造“江蘇沿海第一村”

現代快報訊四月中旬,位於南通如東小洋口國家中心漁港東側的洋口村,沿途風景如畫。迎面拂來溫暖的海風,鱗次櫛比的小樓房,構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線。2013 年以來,洋口村大力發展海洋捕撈業、灘塗水產養殖業等產業,實現土地全流轉,每年經營收入達到 700 多萬元,並且逐年增長。而村裡獨創的四項惠民舉措,讓腰包鼓起來的村民們拿到了額外的"紅利"。"我們的目標是,在五年之內將洋口村打造為江蘇沿海第一村。"洋口村黨委書記傅國華說。

△停靠在海港邊的漁船

土地全流轉,四成勞動力"轉行"進工廠

驅車馳往洋口村北面的洋口大道,沿路的海鮮一條街人潮湧動,前來收購的客商往來不絕。"現在我們全村的 1.3 萬多畝土地已經實現全部流轉,目前主要發展海洋捕撈業、灘塗水產養殖業、三產服務業、設施農業等。"據洋口村黨委書記傅國華介紹,如今洋口村依託土地發包、灘塗出租、倉庫及碼頭、魚池、店面房等,每年經營收入達到 700 多萬元,並且逐年增長,目前村有資金達到 8000 多萬元。

村裡的產業發展起來了,百姓們的收入也翻了一番。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2013 年之前洋口村人均年收入只有 1 萬多元,現在已經達到了 3 萬左右。村民們每年都能拿到固定的土地流轉費用,還能在當地企業打工按月拿薪,目前有四成左右的青壯年勞動力實現了從"村民"到"工人"的身份轉變。

△正在村裡鍛鍊的村民

74 歲的朱文和一家五口人都在本地生活,兒子是漁民,兒媳在洋口村的工廠裡上班,三年前全家搬進了嶄新的小洋樓。日子過得舒心了,朱文和每天都感覺輕鬆愜意,"現在村裡的企業多了,可以說我們洋口村現在沒有一個閒人,有勞動能力的都在廠裡工作。"朱文和說,村裡現在的運動場地和鍛鍊設施變多了,大家的休閒娛樂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19 年,洋口村的最後一個貧困戶曹連芳成功"摘帽",全村達到脫貧標準。今年 67 歲的曹連芳兒子意外去世,兒媳離家,她帶著一對雙胞胎孫子孫女相依為命,而她本人還有糖尿病。近年來,村裡積極幫她申辦各項政府補貼,併發放村級補助,加上土地的流轉費用,去年她家的人均月收入達到 600 元。"現在每個月的收入基本夠吃藥和孩子上學了,感覺日子也有盼頭了。"曹連芳說。

△村民住上了小洋房

獨創四項惠民措施,多方位給百姓發紅利

如今,洋口村已經躍升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富裕村",村的經營收入可以抵得上一個鎮的規模。"改革開放的目標就是要讓人民富起來,過上美好生活。現在我們村裡富起來了,也想給百姓們謀福利。"傅國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2018 年開始,洋口村獨創的四項惠民措施開始推行,為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60 週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領到固定發放的生活補貼;村集體買單為全村老年人繳納意外保險;免收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費用;同時實施醫療互助"福村寶"計劃 …… 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每年村裡為這四項措施"買單"的費用就近 300 萬元。

參加"福村寶"計劃的村民每人每年只需要掏 50 元,村裡會再補貼一百元,並將這筆資金存入如東縣民政局的慈善賬戶上,委託第三方管理審核。要是村民發生重大疾病,"福村寶"會在醫保的基礎上再進行二次報銷。

69 歲的陸生如是首批參加"福村寶"的村民之一。"當時知道村裡在推行這個互助互利的計劃,我立刻就帶著全家人一起參加了。"陸生如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是 2018 年 6 月繳費參加的,同年 8 月他的老伴就查出了肺部腫瘤,"福村寶"給他們報銷了 1 萬多元,減輕了他們不小的壓力。

"洋口村的路寬又長,一路兩旁新樓房;路旁綠樹已成形,五顏六色鮮花香 …… "這是 82 歲的村民符學三寫下的家鄉變化。放眼望去,如今的洋口村沿途樓房成片,綠樹成蔭。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 65% 以上,建成全國第一批"綠色村莊"、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2019 年,村裡投資 380 萬元,全村新建道路 3 公里,安裝路燈 500 盞,實現了全域道路的硬化和亮化。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陳瑩 嚴君臣 見習記者 花宇 文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