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刺秦王為什麼沒有成功?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

大意為“風發出蕭蕭的悲鳴聲啊,易水河的水讓人感到寒冷徹骨,壯士這一離去啊就不會再回來”。

前言:

公元前227年,秦軍滅趙國後,到達燕國南面,燕太子丹畏懼秦王,怕他趁機來滅燕國,決定先下手為強,派勇士荊軻等行刺秦王,他以為刺殺了秦王,秦國陷入內亂,就不會亡國。可他不知秦王的雄心壯志是統一六國。他們在易水河邊為荊軻和秦舞陽踐行,好友高漸離擊築送別,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可以看出他“刺秦王”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在易水河邊又唱出了千古絕唱,那天颳著冷風,天地一片蕭殺,唱完這首歌,他頭也不回,瀟灑的踏上秦國的路,是何等的悲壯。

原因有幾點:

一、燕太子丹與荊軻刺秦王意見有分歧

1、荊軻刺秦王,需要得力的助手。

這裡有個小插曲,臨近快出發的時候,荊軻需要等待一位朋友,一同前往“刺秦王”,應該是他的重要幫手,那個人住的地方比較遠(這位朋友無名無姓),燕太子丹一連催了他幾次,怕他臨時改變主意,荊軻生氣的說道:“我之所以停下來,是等一位朋友一起去,強大的秦國不是靠一把匕首可以戰勝的,不能回來覆命那是沒有用的,太子現在嫌我走的晚了,請允許我告別吧”,便憤怒的出發了。

果不其然,秦舞陽進到秦殿,看到眼前的一切就害怕了起來,嚇的渾身發抖,讓秦王看出了破綻,提高了警惕,雖然,荊軻及時做了解釋,替他解了圍,(一人獻圖,一人獻樊首,計劃兩人一起刺秦王),秦王卻產生了疑心馬上讓荊軻一人帶上督亢地圖和樊逾期首級上前展示給秦王,由於荊軻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導致計劃失敗,功虧一簣。

2.燕王與荊軻刺秦王的意見有分歧

燕王的主張只要刺殺了秦王,燕國便不會被秦國入侵。

荊軻的主張,想效仿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來劫持秦王,讓他歸還侵佔燕國的土地,如果秦王不同意,再行刺秦王,而燕太子丹一心行刺秦王為主,連匕首也塗了劇毒,並派燕國勇士秦舞陽協助他,由此看出荊軻與燕太子丹的意見是有分歧的。


二、秦王的機警性很高

1.秦王為他們安排了極為隆重的迎賓儀式,並在咸陽宮召見他們,我覺得既展示了外交禮儀,又有威懾作用。

當他和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按照正常次序走進大殿時,估計是秦舞陽看到秦殿和侍衛的高大威嚴,心中頓時感到害怕而全身發抖,連大臣們都感到奇怪。荊軻趕緊向秦王陪罪說:“北方人見識比較短,沒見過世面和大王的威嚴,心裡很害怕。希望大王能夠寬容他,讓他可以完成使命。”秦王對荊軻說:“把秦舞陽舞陽拿的地圖遞上來。”


2.他隨機應變能力很強。當圖窮匕見時,秦王斷袖而逃,繞住而跑,絕地反擊。

當荊軻拿著地圖慢慢展開,當秦王看到盡頭的時候,匕首一露出來,荊軻不是直接刺秦王,而是左手趁機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出匕首想要劫持秦王,由於隔著桌子,秦王大驚下掙斷衣袖逃走,一邊跑,一邊拔劍,由於劍太長拔不出來,荊軻又追趕過來,便繞柱奔跑,可見,秦王是非常機智的,一般人遇到危險時,肯定是先與其搏鬥,打不過的時候,才會逃走。


大臣們面對突入其來的變故,都不知所措。由於秦國的法律規定,殿上侍從和大臣不允許帶兵器,沒有君王的命令也不準進殿。正當危急關頭,醫官夏無且用他的藥袋投擊了正在追趕秦王的荊軻,他慌忙躲開,延緩了荊軻追擊秦王的速度。

秦王在繞住而逃的時候,聽見有人喊道:“大王,把劍推到背後倒過來!”秦王照做,拔出寶劍,先是砍斷了荊軻的左腿,又連續攻擊了八個地方。荊軻受傷倒下,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便舉起手中的匕首投刺秦王,擊中了銅柱,然後倚在柱子邊,張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在地上笑罵道:“今天的大事之所以沒能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歸還諸侯們土地的契約用來回報太子。”這時侍衛們衝上來殺死了荊軻,而秦王心有餘悸,沉默了許久。


結語:荊軻雖然刺秦王失敗,但他重義輕生,捨身敢為,勇於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當國家遇到危難的時候,希望我們也能奮不顧身,捨身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