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方言志告訴你廣東有多少種方言,廣東人你們都說什麼方言呢

《廣東省志·方言志》告訴你廣東到底有多少種本地方言,廣東人你們都還會說家鄉話嗎?

廣東,簡稱“粵”,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廣州。因古地名廣信之東,故名“廣東”。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 。下轄21個地級市、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225.99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1.40%,比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43.38萬人,出生率12.54‰;死亡人口50.99萬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長人口92.38萬人,自然增長率8.08‰。2018年末全省戶籍人口為9502.12萬人。

《廣東省志·方言志》(1986—2005)

摘要:2000年廣東全省戶籍人口7706萬人,其中漢族7590萬人。按三大方言區來統計,粵語區人口約3400萬人,客家話區人口約2290萬人,閩語區人口約1900萬人。其他漢語方言區(包括韶州土話和軍話島等)人口約90萬人。

《廣東省志》——《方言志》概述

一、廣東漢語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  

廣東是個漢語方言情況複雜的省份。漢語七大方言,在廣東通行的就有三種:粵語、客家話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此外,粵東、粵西和珠江三角洲還有一些屬於北方方言的軍話點,粵北一些鄉鎮通行若干種歸屬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話”。  

廣東漢語主要方言的這種格局,都是中原漢族居民在向南遷移中語言分化而形成的。  

漢語自古存在著多種方言。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發生了一場“夏語化”運動。這場運動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到西周時,便形成一種以夏語原產地——秦晉一帶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而在西周以前,廣東仍屬“百越之地”。“百越”是個音譯詞,又作“百粵”,系古代南方土著的統稱。“越(粵)”意為水或海,“百”意為人或族。“百越”就是“越人(粵人)”,意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邊的人。東周時期,“百越”各部落被劃入楚國的版圖。然而,由於有五嶺這座屏障阻隔,能夠進入嶺南的楚人實際上極少。不管是中原的“雅言”還是楚國的方言,在嶺南並不通行。當時嶺南各個土著部落所使用的語言,與太平洋各島嶼的“南島語”(又稱“馬來—波利尼亞語”)同出一源。例如上述“百越”一詞,其修飾語素置於中心語素之後,這正是南島語在構詞法上的特徵之一。因此,古百越語不屬於漢語任何一種方言,它跟漢語沒有親緣關係。  

秦滅楚之後,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甌”即灕江、潯江和西江交匯處一帶遇到頑強的抵抗,相持6年之久。“西甌”土著善水戰,屢敗秦軍,殺其統帥屠睢。為了保證大軍的增援以及糧草的運送,秦軍在湘江與灕江上游之間開鑿靈渠,形成一條“湘桂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佔領“百越”之地,設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並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為“墾卒”,遷至嶺南。為便於對嶺南的控制以及遷徙的順利進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湘江與賀江上游之間的富川修通一條新道。此後,“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主要通道。由這兩條通道進入嶺南的“墾卒”,便是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漢族移民,他們首先將中原的“雅言”傳入廣東。  

秦末,中原戰亂,南海郡尉趙佗趁機併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南越國從丞相以下的官員都由土著擔任,南越王趙佗本人也穿土著的服飾,操土著的語言,將自己異化成土著以便於統治。可見當時番禺一帶土著勢力還比較強大,漢族移民很少,漢語還未通行。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為九郡(後改為七郡),又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贏(今屬越南),不久便遷至廣信(今廣東封開縣封川鎮及廣西梧州市一部分)。廣信是新設的蒼梧郡郡治,處於灕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衝,沿江向東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南寧,向北則可通過灕江、賀江經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抵中原,交通較為便利。早在秦朝軍隊征討嶺南之時,這一帶曾發生激戰,原有土著因抵抗失敗,有的被殺,有的逃散,於是成為漢族移民聚居之地。西漢末年,王莽亂世,因避亂而遷居廣信一帶的漢族移民更多。據統計,西漢時蒼梧郡有24379戶,人口14萬人;到東漢增至111395戶,人口46萬人。這個地區人口激增,顯然是漢族移民定居的結果。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除了原有的監察權外,還擁有管理各郡的軍政大權。文明程度較高的漢族移民在這個地區取得了統治地位,其語言也就成為優勢語言。在兩漢時期定居廣信的漢族移民中,出現了一批聲望頗高的文人學者。如西漢末年有《陳氏春秋》的著名經學家陳欽和其子、被譽為“嶺海儒宗”的陳元;東漢末年著有《春秋經注》、《公羊傳注》、《穀梁傳注》的士燮。士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政績顯著,當時中原先有黃巾起義,後有軍閥混戰,中原不少文人為避亂並慕其名前來依附。其中有濰坊人劉熙,沛郡人薛宗,汝南人程秉及許靖、許邵兄弟等。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設館客授生徒,形成一支頗有勢力的士人隊伍。這些文人學者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沒有文字的嶺南土著在逐步接受漢文化、學習漢字之時,來自中原的“雅言”也就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而逐步在這一帶流行開來。同時,隨著文化逐步融合,這一帶的漢語也吸收“百越”語言的某些成分,從而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  

赤壁之戰後,東吳政權為了鞏固後方,重修在南越國被攻陷時遭到破壞的番禺城,於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州治至此。東吳永安七年(264年),又將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廣信轉移到番禺,漢族移民的勢力也就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擴展。西晉永嘉年間,中原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又有“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大量南遷。廣州晉墓磚文雲:“永嘉世,九州荒;如廣州,平且康。”可見廣東成為中原漢人的避亂的好地方。東晉至隋,朝廷推行“以俚制俚”,大量敕封嶺南土著為公、侯,官至縣令、太守、刺史、將軍,促進了漢族移民和嶺南土著的融合,漢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已吸收土著語言某些因素的漢語逐漸成為西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同時,從“五胡亂華”起,中原地區受北方遊牧民族統治達270多年之久,那裡的漢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嶺南漢人所使用的語言沒有經歷這種衝擊,其發展較為穩定,與中原漢語相比,反而較多地保存著古代“雅言”的面貌,它與中原漢語之間的差距也就進一步拉開,從而形成漢語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方言——粵語。

當漢族移民大量定居於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並廣泛傳播漢文化及粵語之時,粵北和粵東北山區仍是百越土著聚居之地,所使用的仍是土著的語言。如20世紀末通行於仁化、曲江、乳源、樂昌、連州、連南等市縣一些鄉村的“蝨麻話”、“長江話”、“煤田話”、“樓下話”、“連灘話”、“連塘話”、“藍山話”、“皈塘話”、“北鄉話”、“長來話”、“黃圃話”、“星子話”、“豐陽話”、“西岸話”、“保安話”、“阿B話”等,它們既難以歸入七大漢族方言中的任何一種,也不歸屬於任何一種少數民族語言,且相互之間差異較大,難以通話(這些土話應是由古代粵北土著語言發展而來)。唐代,粵北地區已有一些漢族移民居住,如唐玄宗時的名相張九齡,就是曲江縣人,但當時漢族移民的人數仍然極少。其主要原因,是南北交通不便。大庾嶺原有一條小道,除軍隊和土著外,漢人進出嶺南一般不走這條路而走湘桂水道或富川之道。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招集民夫在大庾嶺開鑿了一條新路,史稱“橫浦之道”。此後,橫浦之道便取代湘桂水路和富川之道而成為五嶺南北的主要通道。唐末戰亂至五代十國時期,大批漢人便通過橫浦之道進入廣東。這些漢族移民首先落腳於珠璣巷,然後有一部分南下直抵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則定居於當時還地廣人稀的粵北以及粵東北。南漢時,廣東境內新置四州:英州(今英德市)、雄州(後改為南雄州)、敬州(後改為梅州)和湞州(後改為惠州),均在粵北和粵東北,可見橫浦之道開通,大大促進了這一帶的開發。據北宋太平興國至元豐這100年間的統計,地處大庾嶺南側的南雄州由8363戶增至20889戶,增長148%;粵東北的梅州由1577戶猛增至12890戶,增長6倍多。粵北和粵東北人口的劇增,顯然是大批漢族移民定居所致。從北宋末年至南宋,漢人南遷的勢頭更是有增無減。與此同時,大庾嶺北部的贛南地區發展也很快。這部分漢族移民大多數來自中原河洛一帶,史稱“客家人”。  

隋唐以前,大凡每一批中原漢人遷入嶺南,他們所使用的漢語都作為優勢語言而對當地的語言產生同化作用。當客家人遷入之時,所使用的是正統的中原漢語,但是,由於同樣是從中原漢語發展演變而成的粵語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特色和以番禺(廣州)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為通行區域的格局,這種已經發展為中古語音系統的中原漢語也就再無優勢可言,無法產生同化作用了。不過,正是由於客家人大都具有較強的正統意識,他們定居於粵贛邊界的山區之後,其語言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狀態,既不受金元之後中原漢語演變趨勢的影響,也不易為粵語所同化,只是從當地土著尤其是畲族語言中吸收一些因素,逐步發展成為另一支方言——客家話。  

閩語形成於福建。這支漢語方言同樣是在漢人南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但其來源主要是古代中原東部至華東沿海一帶的漢語方言,而並非以秦晉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同時,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又從閩越土著語言中吸收了不少成分,因而形成一個層次複雜的綜合體,文讀音與白讀音之間、各種次方言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東漢末年,東吳政權控制嶺南,福建與廣東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粵東海道成為漢族移民進入廣東的一條重要通道。這些漢族移民大部分定居於粵東潮汕平原,有的繼續由海道西行,落腳於粵中和粵西南的沿海。南宋末年,元兵攻陷臨安,益王趙罡在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輔助下轉移到福州稱帝,繼而轉移到廣東。莆田人陳若水、陳八宣、陳汝楫等組織民兵30多萬人隨行保駕。趙罡病死後,陸秀夫、張世傑扶其弟衛王趙 昺繼位,轉戰到新會崖山,最後溺水而亡。陳八宣、陳汝楫帶領餘下的民兵逃亡到雷州半島。這樣,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島成為來自福建的漢族移民主要聚居之地。經歷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發展變化,這一帶逐步形成兩支次方言——潮汕話和雷州話。  

元朝之後,中國還出現過幾次由北而南的移民潮。但由於廣東境內的粵、客、閩三大漢語方言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特色並在各自通行的地域具有一定的優勢,新遷入的漢族移民只得“入鄉隨俗”,再沒有形成新的方言。極少數居住比較集中而不肯放棄原方言的,則形成若干個外地方言島。如惠東縣的平海,由於明朝在此設立“守禦屯田群牧千戶所”,駐紮一批來自北方各地的士卒,他們及其後人一直使用一種基本上屬於北方方言的“軍話”,這裡就逐步成為一個“軍話島”。漢族移民不斷進入,也使粵、客、閩三大方言原來的分佈格局逐漸改變。由於這一時期進入廣東的漢族移民大多數走“橫浦之道”,致使粵北和粵東北客家地區的人口不斷增長。這一帶本來山多耕地少,新移民的到來,使耕地緊缺的情況日益嚴重,原居住在這裡的客家人只得向其他地區遷移,在原粵語區和閩語區之中出現一些大小不等客家人聚居點,成為“客家話島”。同時,一些原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由於民族衝突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少數民族遷走,客家人隨即遷入,成為新的客家話區。粵西羅旁地區,即現信宜、陽春、新興、雲浮、鬱南等縣交界的山區,原是瑤族聚居之地,明萬曆初年,那裡爆發了一場瑤民起義,史稱“羅旁之亂”。朝廷集中了嶺南的全部兵力,血洗羅旁,將這一帶變為荒無人煙之地,客家人便陸續遷入,成為客家方言區。與此同時,珠江三角洲及沿海一帶的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通行於這些地方的粵語和閩語便隨著經濟交往而向粵北、粵東北及東江流域的客家地區滲透。滲透的結果,是一部分客家地區的語言受粵語影響,逐步演變為既保持客家話的若干特點又吸收粵語某些因素的一種特殊方言,如惠州話也有一部分客家地區的人們既接受了粵語或閩語,又保持著客家話,對外交際用粵語或閩語,內部交際則用客家話,成為“客粵雙方言區”或“客閩雙方言區”。信宜縣黃華江一帶的大成、白石、懷鄉、洪冠等鄉鎮,是明末平定“羅旁之亂”後形成的客家話區,到20世紀,由於粵語滲透,這一帶已成為客粵雙方言區;普寧、惠來兩縣交界大南山區的一些村莊,村民的先祖是從明成化年間至清初從長樂(今五華縣)遷來的客家人,到20世紀20年代,這些村民就基本上會說潮汕話,成為客閩雙方言區。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經濟輻射作用越來越大,原來通行於這一帶的粵語也就成為一種強勢方言,不斷向全省其他方言區滲透。汕尾市區原屬閩語區,其居民除5%左右的“深水漁民”來自粵西之外,其餘全是“福佬人”,原來都使用閩語。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現在汕尾市區居民中會說粵語的達90%,能聽懂粵語的幾乎百分之百,生意往來及機關公務多使用粵語。深圳市的龍崗、寶安兩區,原來是客家話區,現在不僅可以通行粵語,而且在寶安市區粵語已經成為主要的交際語言。

《方言志》第一節 概況 一、粵方言的地域分佈

  根據語音特徵,廣東的粵方言(又稱粵語)大致可分為廣府片、四邑片、兩陽片、粵西片四大片。

(一)廣府片(廣府話)  

  分佈在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深圳、雲浮、清遠等7個市及所轄各市、縣,珠海市區,肇慶市區及所轄四會、高要、德慶、封開等市、縣的境內,此外,韶關、曲江、樂昌、惠州、汕尾市區的粵語也屬廣府片。廣府片人口約1800多萬人。

(二)四邑片(四邑話)  

  分佈在江門市及所轄各市縣,珠海市所轄台山縣的境內,人口約400多萬人。  

 

(三)兩陽片(陽江話)  

  分佈在陽江市及所轄各市、縣。人口約240萬人。該片主要特點是:有聲母,聲調的陽調調值高(如陽江的陽平調值是43,陽去調值是54),入聲調值不是升調就是降調,沒有平調。  

(四)粵西片(高涼話)  

  分佈在湛江市區及所轄廉江、吳川等市縣,茂名市區和所轄化州、高州、信宜以及電白的部分鄉鎮。另外,肇慶市所屬的封開、懷集、廣寧也歸入此片,人口1800萬人左右。該片有聲母(如吳川“賽”uai21,信宜“送”o33),古日母字多讀聲母(如信宜“日”аt22),部分地區(如化州)還有濁塞音b、d聲母。

《方言志》第一節概況 一、客家方言的地域分佈  

  客家方言俗稱“客家話”,簡稱“客話”。在本省一些地方,如粵北的連山和粵西的海康等地,又有人稱之為“崖話”和“麻介話”。這兩個名稱都來自客家話的代詞,是根據第一人稱代詞“崖”和疑問代詞“麻介”(脈嘅)命名的。  

  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以外分佈省區最多的方言,廣泛地分佈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和臺灣共8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地區、福建西部地區、江西南部地區最為集中。估計全國說客家話的人口約50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以上。此外,在海外華僑和華裔中也有很多人說客家話。  

  全省除了南澳、澄海、順德、遂溪、吳川、徐聞6個縣(市)外,其餘縣(市)都有客家話分佈,都有客家人居住的自然村落。據2000年的統計,全省說客家話的人口達2290萬人,在當年全省7706萬人總人口中約佔30%。總體上,客家人口的分佈比較集中,主要分佈在25個縣(市)。其中客家人佔97%以上乃至100%的所謂“純客住縣”有16個,即: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蕉嶺、平遠、龍川、和平、連平、紫金、東源、陸河、新豐、翁源、南雄、始興;客家人佔半數以上的縣(市)有9個,即:豐順、揭西、惠陽、惠東、深圳、乳源、樂昌、曲江、英德。這25個縣(市),東起粵東山區,經粵中部分地區直至粵北,綿延千里,連成一片,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是本省客家方言的主要分佈地區。根據語音的異同以及某些慣用語的使用情況,這一地區以及受粵方言影響較深的惠州市區,可以劃分為如下4個方言片:     

粵東片:

嘉應小片:梅縣、蕉嶺、平遠、

興華小片:興寧、五華、大埔、豐順、紫金  

新惠小片:新豐、惠陽、惠東、寶安、陸河  

片 韶南小片:曲江、英德  

粵中片:和平、連平、龍川、東源  

惠州片:惠州市區  

粵北片:始興、南雄、翁源、樂昌、乳源

除去客話主要分佈區內的25個縣(市)外,其他縣(市)則是粵語或閩語佔優勢的地區,形成各自的方言區。但是,在這些粵、閩方言區內,從東到西也只有前面提到的南澳、徐聞等6個縣(市)沒有客家居民村落,其他48個縣(市)卻都有大小不等的客家話分佈區。其中有的縣(市),客家人口並不少,例如在粵語區的增城和閩語區的普寧兩市,說客家話的人口都在20萬上下;有的縣(市)則人數甚微,也只有寥寥幾個村落,像星散的方言“飛地”,如粵語區的新會市和閩語區的潮安縣,都只有四五個客家自然村,人口也只有幾千人。由此可見,客家話在廣東的分佈既是集中的,又是分散的。這一奇特現象,是同客家人南遷廣東之後在明清兩代又繼續播遷分不開的。

《方言志》 ——閩方言(1900萬)第一節 概況  

一、閩方言的地域分佈

  廣東省的閩方言區分為粵東和粵西兩大片。  

(一)粵東片  

  粵東閩語稱為潮汕方言,舊稱潮州話。建國前以潮州府城話為標準。建國後,汕頭市區話逐步取代了潮州府城話而成為潮汕方言的標準話。至90年代,汕頭電視、廣播都使用汕頭市區話播音。粵東閩語分佈於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及所轄各市縣,人口約1450萬人。  

(二)粵西片  

  粵西閩語主要分佈在雷州半島及茂名、陽江市部分縣、鎮。其中雷州半島徐聞、雷州、遂溪及湛江市麻章區、廉江市部分鄉鎮通行的閩語稱為雷州話,當地也稱黎話;茂名市茂南區、電白縣和吳川、陽西部分鄉鎮的閩語稱海話。粵西閩語以舊雷州府所在地雷城話為標準。全片人口約450萬人。  

  除粵東、粵西兩大片外,廣東省內還有一些閩方言島,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山閩方言島,在中山市的沙溪、大涌、南蓢三鄉鎮,在中山粵語的包圍之中,大約有7萬多人。此外,在廣州市白雲區的竹料鎮,在屬於客方言區的惠東縣吉隆、稔山等鎮,博羅縣的龍溪、義和等鄉鎮和羅陽、仍圖、泰美、觀音閣等鄉鎮的一些村,龍門縣左潭鎮的一些村,清遠市英德縣 浛光鎮的一些村,肇慶市鬱南縣東壩鎮的一些村也講閩語。這些方言小島的人口總共約有7萬多人,與中山閩方言島合起來約有15萬人左右。



二、廣東漢語方言分佈概況

(一)粵語的分佈

  粵語集中分佈於珠江三角洲和本省西部。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佛山、肇慶、雲浮、江門、陽江、茂名11市所轄各市縣。珠江三角洲東部、北部及連江流域,即惠州、清遠兩市部分區縣,為粵語和客家話交錯分佈地區。此外,韶關、汕尾、湛江等市也有一部分地區通行粵語。具體分佈如下:

  廣州:市屬各區及增城市新塘、沙埔、仙村、石灘、三江、朱村通行粵語;增城市荔城、寧西、中新、小樓、鎮龍、正果、派潭、福和、永和及從化市各鎮部分通行粵語。

  深圳:市屬各區均通行粵語,(其中寶安、龍崗兩區為客粵雙方言區)。

  珠海:市屬各區及斗門縣均通行粵語,(其中香洲區的灣仔沙、夏美和斗門的白蕉、六鄉、斗門等鎮部分村為客粵雙方言區)。

  東莞:全市各鎮均通行粵語,(其中東部的鳳崗、清溪、樟木頭、大嶺山、黃江、塘廈、謝崗等鎮及厚街、莞城、虎門鎮的部分村為客粵雙方言區)。

  中山:全市各鎮均通行粵語,(其中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坦洲、沙溪、大涌的部分村為客粵或閩粵雙方言區)。

  佛山:市屬各區及南海、順德、高明、三水均通行粵語(三水市北部六和、大塘、蘆苞為客粵雙方言區)。

  肇慶:市屬各區及高要、四會、德慶、封開均通行粵語(其中德慶縣悅城、播植、武壟,封開縣平鳳、江川、漁澇、七星等鄉鎮中有部分村為客粵雙方言區);廣寧、懷集兩縣為粵語與客家話及標話交錯分佈地區。

  雲浮:雲城、雲安、新興、鬱南、羅定均通行粵語(其中雲安縣託洞、鎮安、白石,新興縣河頭、簕竹,羅定市加益、扶合、泗淪、都門、分界等鄉鎮為客粵雙方言區,鬱南縣宋桂、東壩、河口、平臺的部分村為客粵雙方言區或閩粵雙方言區)。

  江門:市屬各區及鶴山、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均通行粵語,(其中鶴山市鶴城、共和、祉山、宅梧、龍口、合成,新會市大澤、杜阮及台山市赤溪等鎮的部分村為客粵雙方言區)。

  陽江:江城、陽西、陽東、陽春均通行粵語(其中陽春市圭崗、永寧、雙滘、三甲、八甲,陽西縣塘口、程村等鎮為客粵雙方言區,陽西縣儒垌、沙扒、上洋、新圩等鎮為閩粵雙方言區)。

  茂名:茂南區及高州市所轄各鄉鎮均通行粵語(其中茂南區的袂花、鰲頭為閩粵雙方言區,高州市根子、雲潭、新垌、泗水、謝雞、馬貴等鎮為客粵雙方言區);化州市區及長岐、楊梅、同慶、笪橋、良光、南盛、麗崗、林塵、江湖、那務、新安、官橋、合江、平定、文樓、播揚等鄉鎮,信宜市鎮隆、水口、東鎮、丁堡、北界、高坡、金垌、徑口、池洞、安莪、硃砂、旺沙、貴子、大成、白石、懷鄉、洪冠、茶山、思賀等鄉鎮也通行粵語(其中化州市新安、官橋、合江、平定、文樓及信宜市大成、白石、懷鄉、洪冠、茶山、旺沙、貴子的一部分為客粵雙方言區);電白縣羊角、坡心、林頭為粵語區,七徑、水東、博賀為閩粵雙方言區。

  惠州:惠城區為客粵雙方言區;博羅縣石灣、九潭、園洲等鄉鎮及龍門縣麻榨、永漢、沙逕、龍華、王坪、龍城、藍田、地派、左潭、鐵崗、天堂山、龍江、平陵、路溪等鄉鎮的部分村也通行粵語。

  清遠:清城區及清新、佛崗、陽山各鄉鎮,以及英德市黎溪、連江口、望埠、大站、英城、青坑、九龍、明逕、巖背、大灣、水邊、浛洸等鄉鎮,連州市九陂、龍潭、高山、西江、連州、附城、龍坪、朝天、麻步、保安、石岸、清水、東陂、豐陽、朱崗、潭嶺等鄉鎮,連山縣吉田、三水、永和、上草、大富、太保、禾洞等鄉鎮,連南縣三江、寨崗、金坑等鄉鎮,都有部分村通行粵語。

  韶關:市屬各區及曲江縣為客粵雙方言區;樂昌市樂城、坪石等鎮部分村落也通行粵語。

  汕尾:城區為閩粵雙方言區。

  湛江:赤坎、霞山、坡頭等區,吳川市區和淺水、長岐、樟鋪、振文、吳陽、塘綴、板橋、黃陂、中山等鎮及覃巴鎮的部分村,廉江市廉城、安鋪、石城、良洞、平坦、新華等鄉鎮及吉水、新民、營仔的部分村均通行粵語。遂溪縣北坡、港門、草潭、遂城、徐聞縣曲界、下橋,雷州市客路等鎮也有部分村為閩粵雙方言區。

(二)客家語的分佈

  客家話是省內分佈最廣的一種漢語方言。除汕頭市外,20個市均有客家方言區或客家方言點。其中梅州、河源兩市為純客地區,韶關、惠州兩市以客家話為主,潮州、汕尾兩市北部幾個縣為客家話和閩語交錯分佈地區,清遠市大多數區縣及廣州、肇慶兩市北部的一些縣,則是粵語和客家話交錯分佈地區。粵西有4個客家方言區;一是信宜、羅定、陽春交界的山區,這是粵西最大的客家方言區;二是高州、電白、陽西交界,三是化州西部和廉江北部,四是雲浮、鬱南、羅定交界地區。此外,深圳、珠海、東莞、中山、佛山、江門、湛江等市均有一些鄉村通行客家話,這些鄉村處於粵語或閩語的包圍之中,大部分成為雙方言區。具體分佈如下:

  梅州:梅江區及梅縣、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興寧各鄉鎮均為客家話區(其中豐順縣湯坑、留隍、湯南為客閩雙方言區)。

  河源:源城區及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各鄉鎮均為客家話區。

  韶關:南雄、始興、翁源、新豐及仁化縣基塘、石塘、丹霞、紅山等鄉鎮,樂昌市九峰、兩江、五山、廊田、秀水、雲巖、沙坪等鄉鎮,乳源縣大橋、一六、侯公渡、龍南、洛陽等鄉鎮,均為客家話區,市屬各區及曲江縣為客粵雙方言區。

  惠州:惠陽、惠東各鄉鎮,博羅縣藍田、石壩、麻陂、公莊、楊村、泰美、柏塘、平安、響水、羅陽、湖鎮、橫河、長寧、福田、義和等鄉鎮,均通行客家話;惠城區為客粵雙方言區;龍門縣為客家話與粵語交錯分佈地區。

  潮州:所轄饒平縣上善、上饒、九村、饒洋、建饒等鄉鎮為客家話區,新豐、東山、漁村、三饒為客閩雙方言區。

  揭陽:所轄揭西縣上砂、下砂、五雲、河婆、龍潭、南山、交溪園、五經富、良田、西田、大洋等鄉鎮,普寧市石牌鎮的部分村,均通行客家話。

  汕尾:所轄陸河縣各鄉鎮,以及陸豐縣大安、西南、河西、城東、八萬、陂洋、南塘等鄉鎮的部分村,海豐縣公平、梅壠、城東、赤坑、陶河、後門、小漠、赤石、鵝埠、蓮花山、平東、黃羌等鄉鎮的部分村,均通行客家話。

  深圳:龍崗、寶安兩區為客粵雙方言區。

  珠海:香洲區的灣仔沙、真美及斗門縣白蕉、六鄉、斗門等鎮均有部分村通行客家話(為客粵雙方言區)。

  東莞:鳳崗、清溪、樟木頭、大嶺山、黃江、塘廈、謝崗等鎮及莞城、厚街、虎門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均為客粵雙方言區)。

  中山: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坦洲、翠亨村等鎮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均為客粵雙方言區)。

  廣州:所轄從化市東明、呂田、良口、溫泉、桃園、灌村、民樂、龍潭、鰲頭等鄉鎮;增城市派潭、永和、福和、小樓、正果、鎮龍、荔城、寧西、中新等鎮均為客粵雙方言交錯分佈地區。

  清遠:清新縣附城、源潭、洲心、龍塘、石角、高橋、珠坑、龍勁、石坎、石馬、南衝、禾雲、魚壩、沙河、新洲、浸潭、石潭、桃源、江口、昇平、三坑、秦皇等鎮,佛岡縣各鄉鎮均有部分村通行客家話,為客粵方言交錯分佈地區;英德市白沙、青塘、橋頭、大鎮、黃陂、橫石水、魚灣、下太、沙口、橫石塘、雲嶺、石灰鋪、石牯塘、張陂、沙羅、西牛、沙壩、大洞、黃崗等鄉鎮及望埠、英城、大灣、含光的部分村為客家話區;陽山縣黎埠、大良、新圩、杜步、七拱、東山、太平、白蓮、楊梅、小江、黃坌、秤架等鄉鎮,連州市九陂、龍潭、高山、西江、連州、附城、龍坪、朝天、保安、清水、東陂、瑤安等鄉鎮,連南縣寨崗、寨南、三江、金坑、南崗、三排、大麥山、渦水、大坪、香坪、盤石等鄉鎮,連山縣上帥、小三江、加田、福堂、永豐等鄉鎮,也均有部分村莊通行客家話。

  佛山:所轄三水市六和、大塘、蘆苞等鎮為客粵雙方言區。

  肇慶:所轄德慶縣悅城、播植、武壟,廣寧縣排沙、石澗、潭播、江屯、聯和、北市、赤坑、螺崗、上村、東鄉、賓亭、五和、橫山、木格、石咀、古水、洲仔,封開縣平鳳、江川、漁澇、七星、懷集縣閘崗、藍針等鄉鎮均有客家方言點(為客粵雙方言區)。

  江門:所轄鶴山市鶴城、共和、祉山、宅梧、龍口、合成等鎮,新會市大澤、杜阮等鎮,以及台山市赤溪鎮,均有客家方言點(為客粵雙方言區)。

  陽江:所轄陽春市圭崗、永寧、雙滘、三甲、八甲等鄉鎮及陽西縣塘口、新圩、程村、上洋等鄉鎮通行客家話(均為客粵雙方言區)。

  茂名:所轄電白縣那霍、羅坑、黃嶺、沙琅、望夫、觀珠等鄉鎮及霞洞、大衙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高州市根子、雲潭、新洞、泗水、謝雞、馬貴等鄉鎮為客粵雙方言區;信宜市合水、錢排、平塘、新堡、洪冠、茶山、貴子等鄉鎮及大成、白石、懷鄉、旺沙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其中大成、白石、懷鄉、旺沙、貴子、洪冠、茶山為客粵雙方言區);化州市蘭山、新安、官橋、中洞、合江、平定等鄉鎮也通行客家話(除蘭山外均為客粵雙方言區)。

  湛江:所轄廉江市塘蓮、石頸、和寮、長山、石角等鄉鎮及河唇、石嶺、青平、高橋、河彪、營仔的部分村均通行客家話,此外,在遂溪縣城西、北坡等鄉鎮,徐聞縣錦和、曲界、龍塘、下橋等鄉鎮,以及雷州市英利鎮,都有一些客家方言點。

(三)閩語的分佈

  閩語主要分為兩支,一支分佈於粵東沿海,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及其所轄各縣,汕尾市及其所轄陸豐、海豐兩縣。另一支分佈於雷州半島一帶,包括湛江市遂溪、徐聞、雷州和茂名市的電白縣等地。具體分佈如下:

  汕頭:市屬各區及潮陽、南澳、澄海,均通行閩語。

  潮州:湘橋區、潮安縣及饒平縣黃岡、錢東、海山、汫洲、柘林、大埕、所城、聯饒、浮山、浮濱、新圩、樟溪、溪、高堂、坪溪、新塘等鄉鎮,均通行閩語。新豐、三饒、東山、漁村為客閩雙方言區。

  揭陽:榕城、揭東、普寧、惠來及揭西縣錢坑、棉湖、鳳江、東園、金和、大溪、灰寨、塔頭、坪上、棉湖等鄉鎮,均通行閩語。

  汕尾:城區為閩粵雙方言區;陸豐、海豐兩縣為閩客方言交錯分佈地區,其中陸豐縣的閩語區分佈於潭西、上英、金廂、東海、博美、橋衝、湖東、碣北、碣石、甲子、甲西、甲東等鄉鎮及大安、西南、河西、八萬、陂洋、南塘的部分村,海豐縣的閩語區分佈於海城,附城、可塘、大湖、聯安等鄉鎮及公平、城東、梅隴、赤石、陶河、後門、小漠、赤石、鵝埠、連花山、平東、黃羌的部分村。

  梅州:所轄豐順縣湯坑、留隍、湯南為客閩雙方言區。

  湛江:坡頭、麻章兩區及霞山的海頭鎮,雷州市、徐聞縣、遂溪縣各鄉鎮,均為閩語區(其中少數鎮有粵、客方言點);廉江縣橫山、河堤、龍灣等鄉鎮及新民、營仔的部分村,吳川市王村港、蘭石等鄉鎮及覃巴的部分村,也通行閩語。

  茂名:所轄電白縣沙院、南海、旦場、龍山、博賀、小良、麻崗、樹仔、爵山、大衙、馬踏等鄉鎮及電城、水東、林頭、坡心、七逕、霞洞、羊角的部分村均通行閩語(其中水東、林頭、坡心、七逕、霞洞、羊角為閩粵雙方言區),茂南區的袂花、鰲頭兩鎮也屬閩粵雙方言區。

  陽江:陽西縣儒洞、沙扒、新圩、上洋等鎮屬閩粵雙方言區。

  中山:沙溪、大涌等鎮及南朗、三鄉的部分村均通行閩語(為閩粵雙方言區)。

  惠州:所轄博羅縣龍溪、義和等鄉鎮及羅陽、仍圖、泰美、觀音閣的部分村落,惠東縣吉隆、稔山等鄉鎮的部分村落,及龍門縣左潭鎮的一些村,均通行閩語。

  清遠:所轄英德市浛洸鎮有些村通行閩語。

  雲浮:所轄鬱南縣東壩鎮有些村通行閩語。

(四)廣東省其他漢語方言的分佈

  在廣東,除粵、客、閩三大方言之外,還有一些分佈不廣、使用人口不多的方言,它們有的從原嶺南土著語言演變而成,有的是北方漢族移民帶來的;其中有的與粵、客、閩或北方方言較為接近,有的則與壯侗語有某些相近之處。

  1.韶州土話

  “韶州土話”是粵北各種土話的統稱,包括星子話、豐陽話、西岸話、保安話、阿B話、黃圃話、長來話、北鄉話、昄塘話、藍山話、蓮塘話、連灘話、樓下話、煤田話、蝨麻話、長江話等10多種,分佈於清遠、韶關兩市的北部,包括連州、連南、樂昌、乳源、曲江、仁化等市縣及韶關市武江區的部分鄉鎮,使用人數約有50萬人。

  連州:山塘、清江、大路邊等鄉鎮及星子、潭嶺、麻步、朝天、龍坪、瑤安、三水、豐陽、朱崗、東陂、西岸、保安、連州、附城等鄉鎮的部分村。

  連南:三江鎮的部分村。

  樂昌:黃圃、慶雲、白石等鄉鎮及坪石、羅家渡、北鄉、雲巖、老坪石、長來、河南、廊田、樂城等鄉鎮的部分村。

  仁化:長江、扶溪、城口、聞韶等鄉鎮及仁化、丹霞、石塘、董塘等鄉鎮的部分村。

  乳源:桂頭鎮的部分村。

  曲江:梅村、重陽、龍歸、白土等鄉鎮的部分村。

  韶關:十里亭鎮及河西、西聯等鄉鎮的部分村。

  2.標話

  分佈於肇慶市的懷集、封開兩縣,約16萬人。懷集的標話區在永固、詩洞、橋頭等鄉鎮及梁村、大崗鎮的部分村,封開縣的標話區在長安鎮附近一些村。

  3.鶴話

  分佈於清遠市源潭、洲心、龍塘、石角、魚壩等鄉鎮的部分村,約兩萬人。

  4.軍話

  分佈於陸豐的青塘、坎石、海豐的龍吟塘,惠東的平海以及電白的電城等地,約兩萬人。

  5.平婆話

  分佈於博羅的長寧、橫河、響水、平安等地,約1萬人。

  6.路溪話

  分佈於龍門的路溪鎮,約1萬人。

  7.湘方言

  分佈於連州的星子、東陂等地,約1萬人。




2019廣東人口總數有多少 廣東常住人口數量統計

廣東常住人口穩步增長。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萬人。自2016年以來長東常住人口增量均保持在150萬以上。

數據顯示,廣東已經穩居全國第一大省之位,常住人口數超出常住人口第二多的山東達1450.79萬人。廣東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相比5年前增加了797萬人,相比9年前增加了1080.06萬人。

  按城鄉分,城鎮常住人口8225.99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1.4%,比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鄉村人口3295.00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8.6%。

  按性別分,男性人口6022.03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2.27%;女性人口5498.97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47.73%。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523.06萬人,男女性別比109.51。

  按年齡分,0-14歲人口1875.62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6.28%;15-64歲人口8608.49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74.72%;65歲及以上人口1036.89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9.00%。

  全年出生人口143.38萬人,較上年減少0.6萬人,出生率12.54‰;死亡人口50.99萬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長人口92.38萬人,自然增長率8.08‰。

廣東戶籍人口年均增長12‰,城鎮化率提高到45% 不同城市都有啥入戶政策?

作為人口第一大省的廣東,截至2018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達11346萬,人口密度為全國的4.35倍,比上年淨增了177萬,居於全國前列,這離不開廣東各地不斷加碼的戶籍改革。2018年戶籍人口已達9502.12萬人。

一直以來,廣東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數量龐大,大量來自跨省流動。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差不多每4個跨省流動人口就有一個在廣東。2018年,廣東跨省淨流入總量為1843.88萬人。

“十三五”以來,廣東一直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吸收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全省常住總人口年均增長率為8.9‰,而戶籍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2.2‰,戶籍人口增速要高於常住人口增速。2010年至2016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由42.6%提高到45%。

記者也注意到,近年來,廣東各地戶籍改革不斷加碼,除了進一步放寬人才落戶條件,出臺與戶籍新政相配套的多重優惠政策,還大幅度簡化落戶辦理流程。例如珠海、中山、東莞等地均取消了積分入戶。

廣州:社保居住年限權重達60%

作為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從2011年起,廣州正式實施積分入戶制度,至今已有2.85萬來穗人員通過積分制成功入戶。

“目前廣州市的積分入戶政策在‘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方面已經做到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要求。比如2018年的積分入戶最低入圍分數線169分,其中社保和居住年限所佔的比例權重達到了約60%,且同分情況下按照醫保和居住證年限來進行排名。”一直關注廣州積分入戶的公共政策研究員餘梁表示,在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方面,廣州還可以進一步優化提升。

記者瞭解到,在允許租賃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戶口落戶方面,廣州也一直在探索。餘梁介紹,沒有房產的來穗人員可以通過政府的公租房、單位集體戶或人才市場集體戶落戶,也可以在實際就業或居住的公共集體戶當中落戶。(羅仕 付怡)

深圳:

常住人口增幅佔全省六成

早在2016年,深圳就首開先河,大幅調整入戶條件,全面優化人口結構,對人才入戶數量不設上限。2017年,深圳發佈首個積分入戶辦法,為長期在深穩定就業和居住的非戶籍人口,打開一條全新的落戶“通道”。當年全市指標共1萬名。根據深圳市發展改革委披露的信息,符合申請條件的總人數為25039人,成功申請率大約為40%。2018年6月,深圳宣佈再放出1萬個年度指標。截至2018年底,深圳市常住人口比上年淨增49.83萬人(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達1302.66萬人),增幅佔同期廣東全省以及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增量的60.11%。

深圳市未來的落戶政策將進一步走向寬鬆。2020年,深圳預估常住人口是1480萬人以內,較2018年的1303.66萬人還有增長空間。

珠海:

去年常住人口增幅為近年最大

2018年年末,珠海全市常住人口189.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57萬人,增長7.1%。這也是近年來珠海常住人口增幅最大的一年。

早在2016年,珠海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夫妻投靠不再有結婚滿5年的限制,父母投靠子女不再有年齡和身邊有無子女的限制,戶口遷移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此後,入戶珠海的門檻一步步降低,尤其是對相關人才。以2018年為例,珠海就引進各類人才2.7萬名、增長50%。據瞭解,今年珠海還出臺人才安居管理辦法,新建人才住房800套,力爭全年引進各類人才4萬名。

茂名:

出臺系列政策吸引人才

2018年,茂名常住人口631.32萬,新增10.91萬人,城鎮常住人口271.47萬人,佔比為43%。事實上,茂名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長迅速,從2014年的604.9萬增長至2018年的631.32萬,五年增長了26.42萬人,平均每年增長超5萬人。

常住人口高速增長的茂名,其背後是經濟產業發展和相關人才扶持政策的支撐和拉動。2018年,茂名出臺“促進就業十一條”、《茂名市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細則》等政策,除了吸引外出務工的人員、就業困難人員返鄉創業外,也受高層次高水平人才的青睞。

茂名市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員表示,接下來,茂名將按照有關規定,建立細則,儘快推動《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落到實處。

中山:

無自住房也能落戶

根據中山市統計局有關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331.0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92.4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8.35%,比上年末提高0.07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城鎮常住人口292.44萬人的中山系Ⅱ型大城市。也就是說中山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2018年1月19日,中山正式出臺政策,明確規定積分制受理不再包括入戶。就在取消積分入戶不久,中山又公佈了《中山市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新政進一步放寬入戶門檻。該方案提出,積極有序推進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為此,該方案規定了無自有住房也可以落戶中山、放開放寬重點群體落戶限制等。

梅州:

基本取消落戶限制

記者從梅州市公安局瞭解到,梅州城區常住人口為97萬人左右,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都處於上升階段。該局相關科室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梅州基本取消了落戶限制,除了被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錄用的政策性落戶外,落戶人只要在梅州城區購房、自建房或者有合法穩定住所並就業滿3年且購買社保滿3年就可以申請落戶,可以說基本實現了“零門檻”。

2018年出生人口圖譜:廣東“最能生”,東北出生率墊底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為10.94‰,出生人口1523萬人,較上年減少了約200萬,人口出生數也創下了自196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記者通過對27個已發佈2018年人口數據的省份統計梳理發現,去年有廣東、山東、河南3個省份的出生人口超過了100萬大關,廣東出生人口首次躍居榜首,山東出生人口量下滑明顯。從出生率來看,西部邊疆省份、華南、山東出生率較高,遼寧的自然增長率為負數。

廣東超山東成“最能生”省份

廣東去年已取代山東,成為“最能生”省份。

數據顯示,儘管廣東省在2018年出生人數比上一年度少了7.65萬人,但仍保持了143.98萬人的高位增長。反觀“二胎”大省山東,其2018年出生人口相比2017年少了42萬人,出生人口為132.95萬人。

山東、廣東、河南作為傳統的人口大省,其出生人口一直保持高位增長。2018年,3個省份的出生人口均超過了100萬大關。但從近七年的出生人口增長走勢看,山東受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影響最為明顯。

在2012年和2013年,山東出生人口保持在110多萬的水平。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當年山東出生人口達到了139.3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8.5萬人。

儘管2015年山東出生人口回落到123.58萬人。但2016年全面二孩實施後,2016年全年山東出生人口177.06萬人,相當於全國的十分之一,比上年多出生53.48萬人。其中,二孩出生佔比超過六成,達到63.3%,遠超一孩。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鑑,2016年人口出生率已經達到了1991年以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