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怪談:妻子應該如何管住丈夫?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把人當垃圾的是個什麼心態?》。有人看了,替女性的角色鳴不平:妻子也很辛苦啊,憑什麼就該她主動採取行動,去改變男性的行為?我想,這個問題的背後,也許把「改變」看得太卑微太付出了,改變的人像是在做出一種犧牲。——在我看來恰恰相反,改變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爽。維持現狀不變,停留在口頭上的吐槽抱怨,這才是更大的犧牲。

但這個思路的轉換,是很難的。

正好,今天的故事是一個夫妻諮詢的案例,引自Fritz Simon老師的《循環提問》一書。

來訪家庭是一對年輕夫妻:一個不靠譜的,一擲千金的賭鬼丈夫,和靠譜審慎的,從事會計職業的妻子。妻子每天監督丈夫,試圖控制丈夫的「賭癮」,沒有什麼效果。他們接受了Simon老師的治療,嘗試了幾個不太成功的策略。

最後,Simon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棒的策略,這個建議是直接提給妻子的。

因為丈夫總是把錢輸光,妻子只能用自己的收入幫丈夫還債,付賬單,整個家庭的財務狀況都岌岌可危。治療師建議妻子在今後的生活中,跟她丈夫在錢上徹底而堅決地分開,就好像他們已經離婚了一樣。

這之後,任何一項家庭支出都平均分配到兩個人頭上。哪怕他們一起吃一盒酸奶,她也要求他必須付一半的錢。兩個人各花各的,財務上互不干涉。同時,丈夫願意怎麼賭就怎麼賭。

這樣做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第一,把妻子從「必須時刻監督和控制丈夫」的困境中解脫出來。第二,至少保證妻子一個人在經濟方面的安全性。

妻子很快接受了這個建議,並答應每隔一段時間就給治療師寫信,彙報情況。

第一次來信是在六月。

妻子說最近這段很好,一切順利。丈夫對這種劃分制度報之一笑,但他還是接受了。

七月來了三封信,都順利。

八月初,妻子發現丈夫又在賭博了,還抵押了家裡的汽車。妻子一怒之下離開家,被丈夫認為徹夜未歸。丈夫暴跳如雷,反覆追問妻子去了哪裡。這之後又有幾天晚上,夫妻各自外出活動,相互都不告知去了哪裡,平時也不說話。

八月底,過了三週,妻子的外出活動變得更豐富了。除了工作之外,每週差不多兩到三個晚上都出門游泳,騎車,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看電影。還給自己買很貴的裙子。丈夫越來越不安,會反覆追問妻子去了哪裡,跟誰在一起。

丈夫也會外出,醉醺醺地回來。有時會從酒館裡打電話,檢查妻子是否回家。

然後又過了三週,到了九月。

妻子和丈夫形成了默契,每週都有一些時間各自安排活動,也不需要向彼此彙報去了哪裡。丈夫常常吃醋,試圖通過酗酒或晚歸等方式「懲罰」妻子,然而妻子表現得漠不關心。丈夫改換了其它手段,經常送小禮物給妻子驚喜。

十月的時候,他們再次見到治療師。

這次談話中兩個人都表示,結婚這些年來,最近這幾個月是他們感情最好的時間。兩個人都比過去更能理解對方,雖然丈夫對妻子的行為感到不安,妻子也一直不確定丈夫是不是還在賭博。他們並沒有再試著去找確定的答案。

兩個人都承認,他們的性生活比以前好。

這段時間,他們開始討論要孩子的想法。丈夫對此尤其感興趣,妻子則更加猶豫一些,因為還沒能足夠地信任丈夫。治療師的建議是,除非當她準備好,在極端情況下可以作為單親媽媽一個人將孩子拉扯成人,她才能決定要孩子。

這之後又過了八年。

八年之後,妻子打電話告訴治療師他們的情況。他們一直生活在一起,有了兩個孩子。孩子出生後,妻子無法把劃分金錢的策略再貫徹下去,也沒有再去上班。丈夫成為家裡唯一賺錢的人。不過到目前為止他們的經濟狀況很不錯。丈夫不再賭博了(不過在打電話之前偶有反覆),表現出一個有責任意識的父親的樣子,在當地頗受人們尊敬,還在幾個機構裡被選舉擔任了名譽職位。

故事講完了。大家有什麼感想?

我想,至少可以從中學習到以下幾點:

1,妻子的行為是有影響力的。調整她的行為,「垃圾」的男人也可以變得「不垃圾」。

2,管不了對方的時候,自己過爽了很重要。

3,婚姻未必需要完全的透明和掌控。你看,適度的「失控」也可以是夫妻生活的調味劑,重要的是兩個人要對等。——不能只讓一個人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