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為什麼出大師?看胡適、茅盾的啟蒙課本,每個字都讓你歎服

晚清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中,西風東漸,讓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更激發了有識之士救亡圖存的強烈願望。為讓學童開蒙啟智、復興民族,澄衷蒙學堂出版了一部《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作為課本,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多次再版,成為清末最著名的啟蒙教材之一。

胡適說:“中國自有學校以來,第一部教科書,就是《澄衷學堂啟蒙讀本》(即《字課圖說》),這一部讀本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歷史性的價值”,更有人譽之為“百年語文第一書”。

胡適、茅盾、竺可楨等大師都使用的課本

該書初版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共四卷(八冊),選字3291個,插圖762幅。《字課圖說》打破了線裝書的通常格式,使圖文合參、學養並重,既是一本小學生的啟蒙書,又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其秉承《澄衷學堂章程》中所倡導的“性靈說”:“訓蒙以開發性靈為第一要義。教者瞭然於口,聽者自了然於心;即或秉質不齊,亦宜循循善誘,不必過事束縛,以窒性靈。”課本著眼於開發、釋放學童的心靈,反映了編者極為進步的教育理念,許多內容時至今日仍不過時,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第八次印刷本

手釋書卷,清末開明之士為改造社會、為振興民族的拳拳之心讓人感慨不已,其用心之深在課本的字裡行間中可見端倪。首先是貫通中西。書中每字先依傳統註解字根、字音,然後在字義中引入大量現代科學知識,並結合中國特有的陰陽五行觀進行闡釋,如“雷”字,釋義為“陰陽二電摩蕩空際,鼓擊而成聲者為雷,雷聲必在電後者,光行較速於聲。如施放火炮,先見火後聞聲也。”又如“電”字,“陰陽二氣薄而生熱,熱而發光曰電......電速三倍於光,每秒約行五十七萬英里”。在地理方面,在介紹中國地理相關的漢字之後,對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物產、政體、歷史淵源等,都作了詳細而周全的描摹。這對讓古老的中國重新認識世界、普及科學知識非常重要。

中西合璧的釋義

清末時對亞洲的認知 其次深具愛國情懷。比如對“卝(礦)”字的解釋:“卝(礦),卝有層理,恆與地勢相關,故採礦者必明地學,辨卝者必諳化學。西人最重卝學,中國前朝引為弊政,且有風水之說,故卝產雖饒,未及暢辦”。詞條裡對中國受思想束縛,未能舉辦礦業、進而發展工業深為遺憾和痛心。

礦字釋義再次是遵習傳統。在卷四以圖註釋“拜”“揖”“拱”三個行禮動作中,仍然引用古人的釋意,並用子路和孟子的言行作範例,來闡釋這些禮儀動作的古意,其用意當是要習守傳統的禮儀規範。

“拜”“揖”“拱”的傳統禮儀課本還試圖在潛移默化中移風易俗。在“打”、“操”字圖解中,用桌球運動和現代體操運動來圖示;在“拍”字條中,一個人用攝影機在岸上拍攝輪船的照片,表明這些現代文明的事物已深入社會生活當中;在“捕”字中,不再用朝廷的衙門,而是用西式的巡捕廳、巡捕房來圖示......這些詞條無疑是讓學童們接受和走進現代文明社會。

清末時桌球運動已與現代無異

清末時與現代的體操

清末時的攝影當然,此課本不可避免的具有時代侷限性,其初旨只是為培養人才、維護封建朝廷。但正如當代學者餘世存所說:清末至民國的“啟蒙教育注重把人培養為一個對自家文化有歷史感,對外來文化有開放眼光的人。”而該書2014年重新再版時,出版序言作者胡赳赳認為:“現代教育分工太細,語文只是語文,數學只是數學,但其實認知是一體的,全方位的,無法分開。《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提供了這種一體式的認知感。”對內堅持文化傳承,對外開放包容,立體而全方位地認知世界,就這一點上,該書值得好好一讀。

這套書原來是繁體和文言文,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閱讀和理解起來都有困難,不利於普及,所以今天簡讀君推薦的是白話全解版,完全保留原書內容基礎上,採用白話編譯,標註拼音,書後還附有便於查閱的字母檢字表,即使沒有文言文基礎一樣可以輕鬆讀懂。

全書共收錄3291個漢字,廣涉天文地理、人事萬象,先解釋漢字的字根意義,再適當講解引申義及假借義等,並引經據典,列舉相關用法。

這套書既是一部小學常用字字典,又是一部正本清源、釋義解字的“說文解字”。是瞭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重新認識漢字的不二選擇。

現在下單,團購優惠價75元,點擊下方橫條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