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雷》這種土味為啥流行?我們找到原因了!

最近楊坤在社交軟件上公然Diss《驚雷》在網上掀起一陣軒然大波,有網友附和楊坤,說《驚雷》這首歌沒有旋律沒有節奏,不能算是音樂作品。但也有網友提出了反對意見,文化市場有陽春白雪,但也要有下里巴人,存在就有合理性,要尊重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市場才會欣欣向榮。新浪娛樂就此事在微博上發起投票,共計18萬網民參與,其中近3萬人認為音樂無高低,只要有人喜歡就好。

但在今日,音樂人成學迅在抖音平臺爆出“《驚雷》伴奏完全剽竊《姑娘跟我走》DJ版”,表示《驚雷》原唱MC六道抄襲了他本人的作品,還在平臺上公然人身攻擊自己。此事一出,迅速登上抖音熱搜榜。

這不是喊麥第一次“出事”了,在2018年,“喊麥第一人:MC天佑因直播間涉毒被全網禁播,不僅不能在各大平臺上進行直播,連帶短視頻也被封,一時間全平臺名稱全部不能使用MC的稱號。

但風波過去不久,喊麥就重出江湖,繼續在直播平臺”肆虐“,得到不少人的追捧,以《驚雷》這個作品為例,數十萬人在QQ音樂為這首歌點了喜歡,網易雲音樂評論達兩萬餘條,抖音快手主播紛紛在直播間演繹這首歌,為什麼這種土味文化能受到這麼多人喜歡?

新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催生了多樣的文化論點,讓孔孟、老墨名流千古,在如今的泛娛樂時代,優秀文化的慢產出跟不上社會群體的快“吸收”節奏,我們催生了另外一種文化——土味,作為一種依託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發展而流行起來的網絡亞文化,它的接收門檻低,洗腦性強,創作簡單,成功覆蓋中國三四線城市及農村群體。“土味”文化的主要形式有土味視頻、社會搖、喊麥等,主要發佈在快手平臺。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正式進入新媒體時代,過去所謂的“受眾”變成了擁有話語權的“傳播者”,每個人手裡至少有三個社交媒體賬號,可以說是“人人手裡有把麥克風”。尤其對於佔據我國人口7/10的農村網民來說,他們迫切地需要表達自己的聲音,所以貼近農村生活、產生共鳴的文化內容越來越多。

以“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社交軟件為平臺,土味文化逐漸成為網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農村土味消費端催生出抓住流量的內容創作者,共同構成土味文化興起的大時代背景。

審醜文化的狂歡讓土味內容輸出更加瘋狂

“審醜”其實是一種微妙的心理行為,人們對於醜的事物往往會產生一種弗洛伊德稱之為“情感矛盾”的喜惡參半的特殊心理,這種心理會導致一種類似於薩特所定義的“審美喜悅”的快感。審美主體(人)在對客體(醜)進行“審醜”過程中會產生驚異、恐懼、憐憫或厭惡的感情,然後在這種情感中得到渲洩、淨化和陶冶。

如果說土味文化的輸出口是農村和三四線城市人群,那麼對於其他群體來說他們觀看土味就是在審醜。例如B站很多UP主會根據粉絲要求去搜尋土味視頻觀看點評,以達到收割流量的目的,上萬的粉絲通過觀看這些土味視頻達到審醜的目的。

郭老師、Giao哥的大火讓審醜文化發揮到了極致,直播時齜牙咧嘴、口吐芬芳、直播背景簡陋,以賣慘扮醜收割粉絲流量。

“土味”之所以能在社會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也是因為用戶在觀看體驗中能夠產生“高高在上”的滿足感,心理通過“嘲諷”他人“缺陷”而獲得愉悅感,從而達到增強自信心的目的。


以《驚雷》為例,大部分的聽眾不會在自己耳機中循環欣賞這首歌,而是在觀看網紅直播時,會不自覺跟著旋律唱起來,但聽完就過了,不會在朋友圈分享“我好喜歡這首歌啊!”也不會向自己的子孫說“這就是我們時代的流行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