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的育兒教育焦慮症

外甥女才4歲多,我妹妹就跟我說,冉冉做什麼事都不專心,要不要報個系統訓練班之類的,千萬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心裡暗暗想,現在的家長懂得還真多。


實際上,三歲半的時候,妹妹就給冉冉報了一個閱讀班。目的是培養孩子專注閱讀的習慣。

由於妹妹和妹夫讀書時,成績都不太好,而且都不喜歡讀書,所以他們倆格外重視孩子的閱讀。報了班,自然是有一定效果的。老師帶著孩子讀繪本,再加上有趣的講解,比孩子一個人在家讀繪本可有意思多了。


冉冉在家的時候,到底是什麼狀態呢?面對一堆玩具,她特別喜歡自言自語,自己編故事,跟玩具對話。那個畫面在我看來非常有趣,但在我妹眼裡,是毫無意義的胡亂遊戲。言下之意就是,買了那麼多益智玩具,為什麼不對準其中一樣,去拼圖也好,堆積木也好,總之要全神貫注地完成一件作品,這樣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從成人的角度來講,妹妹說的非常合理。可是從兒童的視野來看,興趣廣泛、注意力容易被分散是很正常的事。況且冉冉的自言自語難道不是一種語言的訓練嗎?不是隻有益智玩具才有用。過於追求“有用”,是非常功利化的表現,對兒童的自然成長損害極大。本質上,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苛求。


苛求會帶來什麼?育兒的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做的不夠好,總想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干涉孩子成長的步伐。這種行為既不尊重孩子,也是家長自私專制的體現。另一方面,“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會引發孩子一系列的身心健康問題,更不利於一個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中國教育現實的大環境下,家長的焦慮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似乎沒有終點。從上幼兒園開始,一直延伸到孩子大學畢業找工作,甚至於娶妻生子。“出類拔萃”、“比別人強”成了孩子永遠的奮鬥目標。在這個無限循環中,家長和孩子一樣疲憊不堪。事實卻是,站在金字塔上的人畢竟是少數。一輪一輪的篩選是停不下來的,大多數孩子在中途就被淘汰了。回顧自己的經歷,這不就是現實嗎?我笑著讓妹妹去回憶她自己的求學經歷。


當我們不再把標準交給別人,不再以同一把尺子來評判孩子,是不是就幸福多了呢?比如,冉冉其實很愛畫畫,準確地說,是給成品塗顏色。儘管塗得亂七八糟,但她非常開心。如果媽媽陪她一起塗,往往會完成得更加漂亮。反之,如果媽媽在一旁吼,“你塗得是什麼?!”結果會怎樣?既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不能幫助她更好地完成繪畫。


說到底,教育是考驗我們的耐心和智慧。真的沒必要那麼焦慮,因為這種焦慮會傳染給孩子,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看到妹妹開始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我很開心。因為給教育鬆綁,讓她自己和孩子都鬆了一口氣。

你會讓你的小孩3歲就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嗎?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