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該死?影迷也都跟著一起活該?

昨晚和反派影評好基友波米閒聊,我說我第一導演

這個號最近內容不大好做,我自己都要嘗試搞直播了,就下禮拜,可能和陳思誠開一場。

波米就說,我這也好做不了多久。

我說你這還好吧,我是操作上很受限,沒有足夠的訪談量,總不能逼著人家導演和你空聊,但反派影評不需要這樣操作。

波米:如果電影沒了,所有電影垂直媒體都會消失,就像所有相關行業。

唉……

電影,就像在做結紮手術,沒想到手術超時,麻藥勁過了。

而在這段平行時間裡,直播反而越來越多,微博上,很多內地導演都去體驗,國外也是,前不久扎克·施耐德直播《蝙超》拉片,戈達爾直播梳頭。

在地球還在正常旋轉的這些天,電影這家125年的老店“突”的一聲拉下閘門。

它留在時間的後面,望著離散的光,做不出任何反應。

沒反應,就會孤零地杵在那,特別尷尬。

我們這個號就很尷尬,縮減了垂直內容。

道理很簡單啊。

沒有電影上映,就沒有影像表達;沒有影像表達,就沒有可陳述觀點;沒有觀點,就沒有導演的作者身份;連導演身份都沒有,拿什麼跟你侃大山,一起打開手機念負面新聞嗎?

那些線上一起組團看片的活動我也鬧不明白,當然我心裡是就一探究竟的,哎呀,萬一是個全新出口呢。

但仔細一看,你都不用仔細一看,你冷眼一瞧就可,大家聚在一起聊啥呢,毫無目的的,和當下情緒完全斷裂開的古怪社交。

該有的憤怒沒有,該有的快樂也不搭幹,像活在孤島中的一群人。

前陣子第一導演的很多鐵粉還吐槽我們的新聞稿變心了,因為從上個月開始,我們關注起抖音熱門排行榜。

你丟不丟人?

那我確實有點臉紅。

但做的道理也很簡單。

無論它是臭垃圾還是營養餐,總歸是種影像嘛,而且還是高度聚焦的閉環,就應該去了解一下嘛,當前唯一的影像創作,到底吸引了誰,又表達了啥。

做了一個月,我們也是懵的。

完全總結不出規律,就是在那一片區域裡,幾乎就像沒受到病毒波及一樣,如此快樂的淨土,像車間機器操盤過的統一的愉悅。上帝視角下,那簡直是查理巧克力工廠在1984年。但我們還在研究中。

研究來研究去,這兩個月能確鑿下來的,就是我身邊圈內朋友的不間斷的哀嘆(失業或半失業),以及嘆氣後的空想——電影院營業怎麼也要快了吧,要快了吧,快了吧,了吧,爸。最後這一聲,就化在不可逆的建議裡。

完,電影院全關。

密閉空間,眾人聚集,怎麼看,電影院都很像高危區。它自帶強烈的迫害邏輯,無法迴避的心理暗示,一旦出事,必中,那就該關。

那更早開門的飯館就很安全麼?

這不是抬槓啊,咱們就是聊天。比方說麵館,很多也就半掩一個窗戶,來得人也不比影院少,然後服務員給你端上來一碗麵,你得先悠晃著腦袋吹三口氣不是麼,吸溜麵條的聲音也很需要肺活量啊,你要真是一惜命的主,從蘭州拉麵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旁邊經過試試看,聽到的都是死神訕笑吧。

那為什麼不叫停所有航班呢?

密閉時間遠超倆小時,有時候就算落地了,還得再滑行個半小時,對不對。

那退一步說,關閉電影院,無論有沒有科學解釋,大家明面上都是接受的,但接受後,有沒有輔助的關照,有沒有未來開張的指標,有沒有任何與“恢復”這個期許相關的信息量?

啥都沒。

歸根結底,你這個電影業啊,產能太低啦。在全世界都是夕陽工業,拼死幹一年頂不過某寶那幾天。

全滅了,對中國也沒影響。電影院全關一年,少了你上的稅,也沒到國家運轉不動那份上。

都已經有人到電影院“拜祭”去了,你上微博搜搜“電影院主題婚紗照”,你搜搜看。

所以就是,在中國啊,但凡不能第一時間轉化成重要生產力的,不能直接進入社會運作機制裡變成一顆螺絲釘的,不能成為老百姓剛需的,卻還想天天做討論的主體的,都先撤吧。

於是我很多朋友不想幹了,不是不想幹了,是沒法幹了,我看他們我也難過。

電影公號團隊就地解散,品牌媒體的招牌新聞部門裁員,宣發工作者搞起了副業,幹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分分鐘,像膝跳反應,很有道理地背叛了他們入行時的規範和端莊。

2019寒冬是洗牌,怎麼洗先不說,但洗牌好歹是為了再發牌,再打一輪。

2020不是了,它是直接把撲克牌連盒一起扔碎紙機裡,還累得碎紙機在那“咔咔咔”直冒煙。

國家有難,有點犧牲不應該嗎,那大概就是“電影該死”的意義。

你說你很喜歡看電影啊?哥你清醒點,那只是個愛好,愛好沒那麼重要,愛國才重要。矯情了,這麼說吧,活著最重要。這好像是《男兒本色》裡吳京的搶戲臺詞。

那時候吳京還在演大反派呢,一個人打三個正派,等他演超級正派的時候,他又是活得最明白的,你看《戰狼2》裡那黑人胖小子對他一口一個爹,這個操作特別懂事。

但現實呢,全球排華,非洲不也加入了喧囂,“趁火打劫”麼。50年前他們以為咱們是恩人,現在人早學精了,反客為主了,我們還得成噸成噸地運貨。

如果談愛國,我們可不可以看清時局,想個對策去愛。如果不談愛國,那我們就把公平擺正,一視同仁,慢慢來。

可它偏偏不是慢慢的問題,它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的問題。

逼著你又倒回去把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姜文婁燁導演生涯評分最高的那幾部挨個覆盤,給社會添堵。

覆盤到根上,你才會記起來——電影在咱們這地界,工具為大。

我12年前剛入行的時候,就有前輩跟我說,老以前,電影票房數字還都是國家機密,因為票房會暴露中國的人口比例,讓資本主義帝國對你知根知底。

不提它,從來都是因為大局。

所以,電影就是容易被處置的,喜歡上電影,變成一個影迷,哎呀那你也是活該。

現在,你也憋再天天活該了,你得抓緊時間想明白,你得該活了。玩玩短視頻,研究下視頻號,對吧,是不是一條正道,那是中年媒體從業者最後的窗口。

然後放100個心,下館子吃頓飯,盡責地盤活一下產業鏈。

別說,我昨晚就真的下了一次館子。因為啥呢,昨天小區的微信群裡啊,突然強調起外地返京隔離人員的操作流程,好像勢頭又緊張起來了,一緊張我就餓,餓了就很饞,樓下新飯店開了好久,戰區裡走一遭吧。

戲劇性的一幕爆炸了。就我鄰桌啊,碰巧在“演”都市情感劇倒數第二集,一個說不清長相的長髮中年男子,和他的妙齡朋克小三(也可能是小四)攤派分手!倆人嗷嗷哭,哐哐碰杯!

尤其那個曼妙的女孩,聲行並茂,金句狂飆(以下高能,完全屬實,不信我帶你去找店老闆,她還上前勸了一次):

“你是有孩子的人,不要在我面前露出落魄的樣子”“你上輩子積了什麼德,讓我來拯救你的靈魂”“我現在坐在這,就是和你心靈和解”“你千萬要記住,我永遠是你的潛在敵人”……

WTF咧?這麼震顫的發揮,如此出色的情緒拿捏!

再聯想一下哈爾濱“一pao封城”的傳說,原來啊,大家都好端端地在自我的慾望軀殼上滑行呢。

這麼一想,亂世之下,大家都活得比電影牛逼,就算沒有那些個觸角小東西天上飄,這電影啊,好像也真TM該死。

撰文/法蘭西膠片